||
先说说莫奈的这幅印象派处女作《日出.印象》,该画描绘的是晨雾笼罩中港口的日出景象。一轮红日倒映在淋漓的海水中,拖出一缕橙黄色的波光。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有点模糊不清,远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好一片凌乱的景象。它想反映出什么呢?恐怕一般人真的看不太懂,感觉像我儿子的作品,难怪遭到“官画”(根据“官科”延伸而来)们的批判。
文化课与这幅画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现在时髦文化素质课,很多学校经常给大学生开设类似的讲座,我就聆听过一次绘画赏析,而且还是裸体绘画作品赏析。开拓开拓眼界未尝不可,可这些讲座真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了吗?素质教育应该通过何种方式体现?这里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否是分离的?是否应该从专业教育中剥离出来?答案的肯定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素质教育模式。
我提到过一个思想品德课老师申报精品课程遭到评审专家质疑的事:“你们课堂上讲的与实际做的差别那么大,甚至课堂上讲的就是反动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脱节的事并不鲜见,有一次我在网上写了政治课老师公开向学生索贿的事,结果引来该校一匿名游客的攻击,这让我很是惊佩现在一些老师们的超强心理素质。
文化课是需要的,但如果把素质教育寄托在文化课的开设上恐怕赋予了文化课太多的负担与责任。素质教育体现在每门课程的具体教育过程中,而不是仅仅靠开设几门文化素质课甚至讲座就能解决问题的,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你能发现多少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呢?如果一个老师自身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指望他能教出专业素质来不是天方夜谭吗?文化素质课也是一样,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在某个方面独到的见解与深厚的修养,他如何能胜任文化素质课的教学?由此可见,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该提倡文化素质教育,而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体制问题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是会造SCI论文的老师,还是有较高学术素养的老师?或许有人认为两者并无矛盾,理论上应该如此,实际并不尽然。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我们的SCI论文数量名列前茅,可老师的课堂教学却差强人意?是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是水平、素养的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我们真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了吗?本文的标题有点雷人,也容易得罪人,大学生越来越没有文化了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怕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你只要在研究生面试现场看看学生的表现就知此言不虚,且不说文理兼修,仅这专业素养就是个很大问题。
在专业素质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前谈文化素质有点为时尚早,至少二者应该同时加强。最重要的是,当务之急是思考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