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随感
今年端午节是个好日子,6月6,多顺的日子。
单位工会发了精装的粽子,知道端午节来了。
单位网上通知端午节放假3天,还纳闷周末本来就是假期,不就是放假1天吗?估计企业或有些部门平时是不过周末的吧?有些高校也可能在周末也安排上课吧?
前些日子,朋友的孩子回国曾问过我,为什么要过端午啊?我当时很随意说就是纪念屈原吧。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我说:爱国情怀。据说屈原的《天问》,学问很大,每一问都是大科学问题。说实话,《离骚》、《天问》等至今我也没认真读过,更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天问》中的每一问。小时候对屈原也了解不多,但他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很熟悉的。
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已被国家定为法定节日。传统的丢失很让人怜惜,时尚与传统如何共存是不知道社会学家有什么答案。对节日的期盼是一种心理满足,早些时候节日里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穿上一件新衣服,跟亲戚朋友聚一聚,是孩子们很期待的事情。当生活水准提高,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提高以后,如何保持以吃为主的节日气氛,是需要思考的。每个节日里到底有哪些文化内涵?
记忆中端午节是脑海中印象最少的。记得端午节吃粽子,门上插艾蒿,小孩子手腕上脚腕上戴上五彩线环。包粽子需要用糯米,记忆中我们老家糯米很奇缺。父母为了包粽子,要到集市上(或供销社)去买粽叶、买糯米、砂糖、枣等(有时候不一定全有)。吃完的粽叶不能随便扔掉,母亲要清洗干净,晾干后整整齐齐捆起来,留着明年再用。端午后的第一场大雨,雨水顺着街道边的小河沟里流淌着,小朋友们会赤脚在水中嬉闹,按照习惯五彩线要在第一场雨时剪断,扔在水中,让它随水而去,带走了晦气,留下了吉祥。小时候知道的很少,连端午节我国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也不知道。
节日,是喜庆的日子,欢庆的日子;或者是纪念的日子,想念的日子,缅怀的日子;或者是团聚的日子,休息的日子。节日的气氛要么欢腾热烈,要么清静庄重,都是一种心理满足。
昨天晚上电视上播放“阳澄湖、沙家浜2011年端午诗会”,多了些文化味。文字是可以流传的,文化和传统是可以通过文字传承的。不管什么时候,读那些有特殊意义的诗文,也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个端午节,懒得连粽子都没有吃,该吃凉面了。
收到了几个祝贺节日的短信,也懒得没有回复。既然是节日,总该有点记忆的吧。
几年前,关于端午节曾写过点文字,能记住的事情就那么多,快成祥林嫂了:
链接: 记忆中的端午节
很喜欢老舍的一首诗,抄在这里:
端 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