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窗外云起云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ao1960

博文

学脉文运,秘响旁通

已有 3163 次阅读 2008-10-11 21:43 |个人分类:文化锐评

本届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已编辑成册,呈献给海内外同道,文献学之当代价值及意义,吴哲夫先生在大序中有精彩宏论;会议之缘起,哲公亦简要述及。作为此次会议承办方及论文集编辑者,亦有几点感言藉此表达。

首先,西北大学文献学科的设立及学术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粤自二十世纪初,新潮涌起,西雍亦与时俱变,陕西大学堂创设,迭经百年,不断壮大,已跻全国名校之列。文献学之教学与研究人才济济,成就辉煌。并形成经部文献与史部集部文献并重、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人文文献与科技文献并重的学术传统。堂奥既大,地利又便,历史累积,风气化育,遂使大师挺立,如张西堂先生之群经研究、陈直先生之《汉书》释证、马长寿先生之边疆史地稽考、傅庚生先生之杜集释绎、李继闵先生之《九章算术》笺证等,久为学界瞩目。新时期以降,在老校长张岂之先生倡导下,成立古籍研究所,承担国家及地方多种重大文献整理研究项目,成果卓著,涌现出李之勤、安旗、马天祥、薛瑞生、韩理洲、阎琦、李云逸、房日晰、周天游、黄留珠、杨绳信、李健超、戴南海、曲安京等一大批优秀学者,名家辈出,俊采星驰,在前辈所开创的学术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在唐宋文献特别是唐集整理、长安史地文献整理、出土文献整理研究、科技史文献研究等方面又有许多新创获,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雄厚而扎实的基础。西历新纪元以来,学校事业气象万千,学术研究吐故纳新,文献学科又从全国各地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锐意进取,勤奋治学,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新高地,重振学科,再铸辉煌当为时不远。

其次,学校不仅重视文献学的学科建设,而且重视文献学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2004年博物馆贾麦明先生收集到日本遣唐留学生井真成墓碑,学校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引起国际唐史学界特别是日本汉学界的重视,新闻媒体推波助澜,随后赴日的展览及多场报告会,竟在东瀛轰动一时。此次文献会议亦受到学校领导、211办、科研处、国际交流处等的大力支持,使会议能圆满成功,使论文集能如期推出。值此之际,首先要感谢陕西师大霍有明教授殷勤绍介,屡与津梁,促成鄙院与淡江大学语献所的精诚合作;同时要感谢与会各位专家奉献出自己精心结撰的成果;哲公老当益壮,亲率高水平团队参会,又惠赐美序;仕华兄不辞辛苦,承担庶务;三强兄年前忙会务,年后忙编务,任劳任怨,院内各位同仁亦兢兢业业,黾勉从之,使我坐享其成。作为承办方的主持人,尤增惶惭。高谊云天,曷胜感激。

当然,由于承办会议的能力有限,疏漏多多,我难辞其咎。论文成于众手,水平或有不齐,编者仅进行技术处理,不擅改作者的学术观点,以存文责自负之公义。

令人感奋的是,海峡两岸之政治坚冰虽未彻底打破,但文化经贸之交流早如春潮涌动,无法扼止。故继去年哲公率各位名家来西京讲道后,今年我与贾三强、张弘诸教授又赴淡水论学。前不久,高柏园副校长、吕正惠主任又携数十名青年学子再访古都,与我们联袂举办两岸研究生论坛。交流成果已不限于文献学一科,交流的意义已超越了学术的畛域。无论是在淡水镇还是在渭水滨,从两岸青年才俊阳光灿烂的脸上,我不仅看到了文献学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华夏学术的美好未来。

(本文是《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会议论文集》序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488-42300.html

上一篇:台岛放歌
下一篇:张艺谋:电影奇才,哲学侏儒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