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日本大地震中反映出来的优秀国民素质值得吾国吾民反思

已有 5130 次阅读 2011-3-15 13:09 |个人分类:随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日本大地震

《中国教育报》3月15日报道了一篇题为“‘雷人’校规频现:新时代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规”的文章,作者“希望通过对不同时代大学校规的梳理和追问,为今日之大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考”。文章立意高远,发人深省。
且不说中国古代的所谓“大学”,在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后,不论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清华学堂”(1911年)、“求是书院”(1897年),还是“上海南洋公学”(1896年)、“自强学堂”(1893年)、“复旦公学”(1905年),在历朝历届政府领导的不同环境下,各自都有自身特色的校规,对学生、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终极目的何在?按照“京师大学堂”的标准,就是要使学校“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就是一所校风“保守”的学校。新生初到斯坦福,都会收到一本资料相当周详的学生手册,举凡修课、选课、校规、学生权益、食宿、地理环境等,备载详实、应有尽有,根本无需需道听途说。新生入学,都会签署一张荣誉书(Honour Code Declaration),保证不作弊、不触犯校规。考试期间,严禁教授、助教监考,倘若教授监考,学生反而可以向校方申诉教授对其人格的侮辱。斯坦福的校园本身就如一座宁静的小镇,有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医院等,环境幽美,如不踏出校门,很容易便和尘世隔绝。在平坦的草坪上和那些古希腊哲学家的雕像陪伴,学术气息油然而生。在像斯坦福这样的人才辈出的世界名校,“校规”所确定的各种规范已经内化为学生、教师的自觉行为,并成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学文化。
“校规”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我们到底该制订怎样的“校规”。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应该是没有。每所大学的“校规”都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并能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生从高中入大学,选择一所怎样的大学求学深造,本身就是一种对大学独特文化的向往。因此,大学首先应该努力铸造出一种优秀的文化底蕴,而不应仅仅是制订出完备的学生或教师的“守则”却毫无文化内涵可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需要好的大学文化的引领。
这次的日本东部大地震,在空前的国家危机之前,日本受灾民众整体体现出了优秀的国民素质。日本国民文化中有一种由来已久的“长官意志文化”和相当内敛的个人修为倾向。以前有人说,“一个日本人可以对付三个中国人,而三个日本人就可以对付一群中国人”,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塑造日本民众个人和集体精神方面必定起了极大的作用。
我们的情况,其它姑且不论,单说每天都要应对的交通危机吧。越是在交通阻塞之时,大家越是往前挤得厉害,插队、打塞子,争先恐后,直到挤得水泄不通,连交警到场也无可奈何。人过马路不经斑马线、车到斑马线不减速现象比比皆是。2005年,在美国那场“卡特里娜”飓风灾难面前,美国民众也表现良好,在撤退迁徙途中井然有序,在没有交警指挥的情况下依然按照日常的秩序和线路进行大撤退。按照吾国吾民目前平日的行为情况,真不知真有危机来临会是什么状况。“四有”公民的教育还是任重道远,诸如交通文明之类事情也要从娃娃抓起,直到大学教育!
近1400年前,日本向吾国派遣“遣唐使”,学习吾国吾民的“礼仪”,而近1400年后的今日,吾国吾民之精神却在“礼仪之邦”的自鸣声中日渐沉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422599.html

上一篇:浙大第一!武书连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下一篇:Wenzhounese居然在抢购食盐!可笑!
收藏 IP: 125.110.144.*| 热度|

1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