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写基金申请的几点感想 精选

已有 8267 次阅读 2011-2-21 08:41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

 

去年申请基金的季节,连写了三篇“基金申请怎么写”(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992&do=blog&id=291759 ),后来任胜利老师命我新编了一下,发表在《科技导报》的专栏。现在又是申请基金的季节,我看了几个同学的申请和报告,发现那些问题依然存在,感觉还有旧话重提的必要。

 

概括说来,基金申请应该把握三点:“选题”、“立题”和“解题”。

首先选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问题。刚做研究的朋友,没有经验的本钱,但有新奇的思想——假如你写的题目和老江湖的一样,那不代表你的思想成熟老练,反倒令人怀疑你提前老化了,思想中毒了。在经验性的研究领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物理问题,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总有无限的开拓空间。当然,问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你谈起它来能“引经据典”,“兴味盎然”。随便提问一个相关的问题,你能滔滔不绝,而不是吞吞吐吐;能分清问题里的细节,而不是让问题模糊一团。

选题应该重要而“小”,同时必须独立而完整。独立,说它不能包含若干并列的和标题一样大的问题;完整,指它包含的小问题一般不具备独立立项的条件。换句话说,问题应该是“不可约”的。

问题选定之后是“立题”,通过文献的评述确立问题的意义。文献的评述应放在问题的逻辑框架下,而不能是抄读书笔记甚至索引目录。每篇文献、每句话都要切合问题的内容、方法、结果和局限等等,让文献自然融入问题的阐述。不要跟着文献的思路走——走自己的路,让文献退避到括号里面去吧!

写评述(所谓“国内外研究现状”)要注意:1)不写废话、大话和空话。不陈述一般性常识,不用学科意义“装点”项目意义。2)不抄文献索引,不罗列研究者的姓名和标题,如X做了AY做了BZ做了C……这只是在摘抄文献的检索结果,不读文献也能写出来。3)不要在研究现状里分国内和国外——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何况国内外研究交叉重复也多,你要不要重复着写呢?论题时,“心气”一定要高。即使是研究小辈,也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以大师的谋略来指点江山,让那些的文章都显得来只不过是为了你的研究而做的准备,你才是真正的主角。

   

立题之后是“解题”。先分解研究内容,并且将内容转化为技术性的科学问题——切记研究内容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科学问题!核心是把实际问题(现象)抽象(转化)为模型,有了科学的问题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

研问题不能是若干方面的并列或“线性组合”,而需要一根逻辑的链条来连接,那就是模型或概念框架。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       现象(实验)问题:实验、观测、数据源等。如果是新现象,要为它定性或定一个方向;如果是老现象,要提出新的研究理由。如果实验起主导作用,还需要实验设计和实施。

(2)       模型问题:首先为现实问题找一个逻辑框架,然后考虑用什么模型(动力学的?唯象的?还是统计的?)

(3)       方法问题:模型会涉及哪些数学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有没有技术问题(如边界条件,适用性,原始数据的可靠性等)?

 

关于模型,应从专业外寻求方法,如非线性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有很多普适性的概念和方法。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有些同学考虑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如何实验、如何观测、如何得到数据等等,都巨细无遗写出来,可对模型本身只字不提,只轻描淡写地加一句:“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而模型才是研究的核心!实验和数据,不过是过程中的一步。假如没有逻辑框架,再多的数据也得不出结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做经验科学的同学需要多体会一下:“是理论决定我们看到了什么。”

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技术路线。这一步,等于从建筑的外观设计走向结构设计,要绘出施工蓝图。这会儿,艺术必须嫁给技术了。技术路线主要说明两点:

1)凭什么让人相信模型“模”了那个问题?

有些同学在用模型时,只是陈述问题、列举数据,抄教科书“引介”模型,却不论证模型。技术路线也就是问题转换的过程。如参数转化为变量,效应转化为因果,过程转化为动力学。相应地,具体的现象也就转化为确定的动力学模型。接下来就是模型的“可行性”:

2)怎么实现你的模型?

常见一种标准的“技术路线”:“本项目将通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根据数学和物理原理建立模型。”这句话是“万能的”,所以也是“万万不能的”!具体的路线当然由模型的方法和概念决定,例如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GIS的功能开发。即使是经验公式,也要说明怎么处理原始数据。只有自己明白了该做什么,才能让人家相信你能做什么。技术路线说到底就是让评审人相信,你不但提出了好问题,而且确实有办法解决好问题。

 

最后一点,于“创新”。 “创新点”应该是你的“核心思想”,它可以是整体的,如对传统现象的全新认识;可以是结果的,如建立一种新模型;也可以是过程的,如开拓某个新方法。一般说来,不要把整个题目作为创新,不要把某些补充或更正也作为创新,更不要把不同名词和地域特色当创新。

总之,一个申请从选题、立题到解题,是一个整体,一定要在脑子里挂一幅Avatar式的蓝图——你的问题、方法和技术路线就照那个蓝图去规划。当课题结束的时候,你应该让我们远远望见一座迪拜塔,它里面可以没电、没楼梯、没通讯线路,但大楼确实耸立起来了,而且很牢固。我们不希望看到一堆建筑材料,哪怕什么材料都不缺,而且你还把它们堆放得井然有序,连一颗螺丝钉和一寸导线都能方便地找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414990.html

上一篇:无可奈何花落去
下一篇:一则读书笔记
收藏 IP: 210.75.233.*| 热度|

24 吉宗祥 罗汉江 钟炳 武夷山 谢鑫 朱志敏 鲍海飞 黄华军 黄晓磊 唐小卿 薛常喜 贺乐 唐朝克 李学宽 余世锋 罗淼 赵宇 梁建华 高建国 唐常杰 尧中华 钟卫 luxiaobing12 ahsys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