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的渠道与方法多种多样,简单地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图书馆内的普查。在国家级或省级的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里,世界范围内的英文期刊虽然不全,但还是能查到不少。根据学科名称和关键词可以查到与作者论文内容相匹配的刊物,而且可以借阅,详细了解该刊物的出版内容和形式,以及对投稿的具体要求;二是在网上查询。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学术出版社和学术团体,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庞大的因特网站和快速的检索系统。网页上不但详细地列出所有出版的学术期刊(多按刊名的字母顺序或学科排列) ,而且根据关键词检索起来非常快捷方便。作者一旦输入关键词,即可找到与之相关的所有刊物,而且可以通过链接马上进入每本期刊的主页(Journal Home Page),查询该刊的出版宗旨和范围(Aim and Scope),及其它与该刊有关的信息。比如主编姓名、单位、联系办法、期刊出版频率、版本设计、投稿须知等等。这种网上查询手段大大减轻了学者对期刊初选的工作量,很受欢迎。但缺陷是使用者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检索技能和互联网支撑系统;第三种渠道是通过交流获得信息, 包括和导师、师兄妹、同事之间的交流,以及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有目的地与同行学者交流发表文章方面的经验,从中了解本学科内的国际期刊种类与名称。另外,不少西方出版社的编辑(Publishing Editor/Publisher)和促销人员(Marketing Manager)经常带着其出版社出版的期刊参加有影响的学术年会,这也是中国作者了解学科内不同期刊的好机会。此外,许多知名期刊的主编经常是这种学术年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如果作者能创造机会与主编们沟通,则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期刊的特点和差别。总而言之,这几种渠道综合起来使用,中国作者便能对本学科内出版的各种国际英文期刊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最终选哪本刊物投稿,还需做更进一步的考证。
论文发表速度的快慢与刊物主编、刊物大小和出版社的经营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统而言之,论文发表的快慢,取决于论文在编辑部内被审定的速度和论文被接受以后在出版社的发表速度。一篇论文投到期刊的编辑部后,如果主编能很快地将论文送审,而且审稿人能较快地将意见反馈回主编,那么该论文是被采纳、修改还是拒绝都能较快地有个结果;反之,作者则会在漫长的等待中渡过。一本期刊的审稿速度还取决于其它许多因素,如稿源情况、编辑的工作量、来稿质量等等。除非作者亲身经历,很难有所把握和了解。但通过浏览一本期刊在过去一年内发表的文章,作者可以对此有个大致的考量。在英文科技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大部分文章在首页的作者单位下,注明稿件的投稿日期(Received Date),修改日期(Revised Date)和文章最终被接纳的日期(Accepted Date)。如果一本期刊一年内发表的文章,从投稿到文章被接受都有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特刊除外) ,则暗示着该刊的审稿周期可能较长。如果作者投稿到这样的刊物,需对漫长的等待有所准备。一旦文章被采纳并送交出版社,其发表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其快慢程度作者通过浏览已经发表的文章也能有所了解。现在大部分的国际英文科技期刊,都有网上发表(Publishing On-line)和印刷本发表(Publishing in Print)的双重出版体系。如果作者的原稿质量过关,回复校样也比较及时,则论文在网上发表的速度都是较快的。一般来说,论文的被接纳日期和论文在网上正式发表的日期应该相距4-8周。当然,不同的出版社的出版效率有所不同,但作者如能对此有所了解,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和期盼。但在印刷本(Issue in Print)上发表的快慢就很难预料了。因为决定的因素很多,比如出刊频率——月刊的出版周期肯定要比季刊短;又比如刊物的大小——每期有几百页版面的期刊的出版周期比只有几十页的就要短得多。而这些因素都是作者不能左右的,一旦文章在网上发表后,文章何时能在印刷本上发表就不是作者通过催促出版社能够解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