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研究生hdecol (现已转博)玩了一天小游戏,从中悟出了大道理:人,究竟凭什么而活着?精神的力量或者心理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帖主觉得,只要不上瘾,玩玩游戏也无妨。不过他也说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电子游戏我是恨之入骨。因为玩儿那东西像抽大烟,上瘾而且戒不掉,真正的玩物丧志,太毁人了。切肤之痛是我们家儿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迷上那玩艺儿了,结果成了今天“酱紫”。更多的痛出现在我更多的同龄人和再稍年轻些的家长身上,成了整个社会之痛。就举我们身边的例子吧:
我们董书记的儿子,游戏狂,初中玩儿完了,上不了好高中,只好送回家乡的县中,但积习难改,去年高考成绩不到400分,把我们董书记愁死了。
我们农虫组胡老师的的儿子,游戏狂,初中玩儿完了,高中接着玩儿,去年连高考都不愿参加:我到那儿也是考个二、三百分,考个什么劲啊?
远点的例子,发生在青岛,莱阳农学院新校区。
我在吉林读研时,同届一共四个人:庄炳昌、李永忠(现在美国)、刘显华(现在英国)和我(现在南农)。其中,庄炳昌是我们几个中最聪明、最用功、也最有成就的。没毕业就有论文发表,以后论文多多,还有专著出版(是著书而非编书);后来我们一个个都落荒而逃,而他却功成名就,很早就成了研究员(相当于教授),是我们国家野生大豆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统领着一大帮各个层次的研究人员,吉林省农科院专为他盖了一幢很大的大楼。可是,鬼使神差,不知莱阳农学院用了怎样的魔法,竟然把他从公主岭给挖了过去。就在他到莱农报到的当天下午,在从商店里买东西回去的路上,几个玩游戏玩没钱了的小混混拦住了他的去路:要钱。他没反应过来,不给。于是身中数刀,当即气绝身亡。这下连青岛市委都惊动了,这可是花了极大的代价挖过来的精英啊!于是数路干警齐出动,迅速破案:几个凶手就在凶杀地点旁边的网吧里正玩得热火朝天,带血的刀子就放在身旁。他们根本没意识到杀了人,更没意识到杀了什么人,他们觉得那也不过是游戏里的一个场景。他们还都未成年,初中生。大家说,该对他们怎么办?毙了他们?可即使把所有的小混混都宰了,能换回一个年富力强成就卓著的顶级科学家的生命吗?
不过有人在为电游网游说好话。
盛大的那位CEO陈天桥在说游戏的好处,可是当人家问他:你做的产品让你的女儿玩吗?于是他王顾左右而言他(详述见下)。
盛大CEO陈天桥
一个美国人则为此专门出了本书,说游戏有多么好。此人叫Steven Johnson,书名叫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 (坏事变好事),Riverhead Hardcover, 2005年出版。
其主要观点如下:
1.游戏能帮助青少年发展对他们的未来深具价值的技能。该书的副标题是:今天的大众文化正令我们聪明起来。
2.读书与玩游戏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读书时,书的内容是第一位的,因为通过读书学到的是显性(explicit)的知识;而当你玩游戏时,首要的价值是游戏怎样促你思考,即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
3.变“聪明”意味着两种能力的同时提高――既掌握那些成型的知识,又具备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技能。真正的问题由此变成了如何找到这两种能力的平衡点。(这提醒我们,显性学习并非唯一的学习方式,沉溺于家庭作业的题海之中就比沉溺于网络是更好的选择吗?)
4.现代游戏日益增强的复杂性有助于刺激大脑神经的改善。二十年前的游戏只是简单的有关运动协调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的小练习,而现在的游戏光游戏指南就是一本书。现代游戏不存在可以预先学习的一套明确的游戏规则,玩家必须依靠自我摸索才能掌握机关从而自如地行动;而且,玩家得时时面对一大堆杂乱的信息和选择。按部就班前进只会导致失败,要想成功,就必须有长期的策略安排。这意味着,你必须确定任务的合适等级,然后以正确的顺序执行任务,也即,在世界中发现秩序和意义,并做出决策去创造那个秩序。
书评家胡泳在对此书的评论中指出:约翰逊的结论很难说是证据充足的,但同样,责难大众文化对大众头脑充满损害性,也并不完全站得住脚。即使在我们观察到游戏对青少年的现实损害时,也应该防止简单的妖魔化,而更多注重现象背后社会和教育的整体语境,正是这种语境界定了如此之多的青少年的生活。想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摇滚乐,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问世时广受指责,被认为是毒害年轻人的渊薮。一些唱片被禁,一些歌词被改。但当战后一代新人成长起来之后,摇滚乐的吓人罪名就慢慢消失了。游戏也会是这样。年轻人接受游戏,而年长者则大所拒绝它。一旦年轻人长大,游戏也会像摇滚乐那样成为无足争论之事。所以,反对游戏的人不仅需要面对事实,还需要面对历史。比较中美两国游戏用户的平均年龄,无论中美,都有整整一代人在儿童期间开始玩游戏,并在长大成人后保持了这一习惯。而与此对照,两国对游戏持批评态度的人大多在40岁以上。尤其在中国,那些视网络游戏如洪水猛兽、为孩子的沉迷痛心疾首的,大多是中年人。他们希望事业更成功、家境更富裕、孩子更有出息,却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对游戏的乐趣知之甚少,对孩子的心理活动知之甚少。围绕游戏,已经出现了新的代沟,它分开的不是两群年纪不同的人,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读书,2006,(5): 3-11. http://huyong.blog.sohu.com/4140224.html)。
书评家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玩游戏长大的一代可能有着全新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头脑是“超文本式的”跳跃着前进,其认知方法是平行的而非连续的。孩子们从大量的电子游戏中得到的不不仅是乐趣,他们还获得了崭新的学习方式,他们锻炼出了绘制特殊图形和运动的技巧,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图形信息。他们拥有良好的空间技能,在让人迷惑的3D地形中穿行,其抽象思维能力也大大提高。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对技术变革习以为常。这点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在十几年之内,他们就将和他们的态度、技能一道进入技术飞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而好工作将落入能快速灵活做出反应的人的手中。
但所有这一切,仅仅还是可能。而更使人有切肤之痛的,是那些花季少年在能够将“坏事变好事”之前已经成了废物,他们丧失了接受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能力,他们无法循正常程序进入社会,甚至如天津13岁网瘾少年跳楼自杀而引发诉讼。即使那些进了大学的学子们,同样也将四年的光阴贡献给了游戏商,终以瘾君子的一幅颓相进入社会,你能指望他们去做国家栋梁吗?更有甚者如马加爵事件,令人咋舌,怎一个“痛”字了得!人生不是游戏,又岂能游戏人生?!一个成年人得有起码的自控能力,懂得节制,知道珍惜,把握住自己的未来!
2005年3月,央视做了一期谈话节目《对话》:生死盛大陈天桥(http://news.chinabyte.com/408/1924908.shtml)。
期间有听众问陈天桥:将来您的女儿长大以后,您是否也允许她玩类似传奇这类的网络游戏呢?他眼中掠过一丝慌张,眉头稍微一蹙,又立即恢复常态,商人的狡谲刹那闪回。然后侃侃而谈,说“有足球也会有足球流氓”,盛大发展游戏的目的是怎么样使“其积极意义逐渐占主导并解除掉它的消极意义。”“我想当我宝宝能玩游戏的时候,我相信一定是游戏已经成为大家所能接受的主流文化,一定是七到七十岁的人都能够在电视机上、在手机上、在电脑上能够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一定能够让他生活感觉到更加充实多彩”,如此云云。不过,此间他反复讲道要“拒绝诱惑”。
拒绝诱惑,这四个字力若千钧。拒绝诱惑,就是对生命的把握。对于成年人,同样需要有相当的定力来拒绝诱惑。对游戏如此,对网络也一样。网络不也像一个黑洞吗?它毫不留情地将网上流民剥夺得一干二净、吸空风干。当我们习惯性的上网,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无病呻吟地无厘头聊天,但见键盘在桌面热舞,时光飞也似地从指尖流过!不经意间流过指间的也是生命的音符,年华就像细沙那样在指间流走坠落。就像罗大佑唱的: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http://mp3.our307.com/039.mp3)
似水流年,逝者如斯,时光从指尖流过!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人到中流击水成就了伟业,有人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多的人感叹生命如白驹过隙,几多蹉跎、几多遗憾。遗憾源于何处?再听听张晓风的诠释吧。
光阴的故事
张晓风 《读者》 2006年第13期 卷首语 (摘自台视文化公司《围炉夜话·第一集》)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是什么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酿的酒。十七八年以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而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
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时间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都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使原来的数值倍增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
在人世间,我们也曾经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便不免愈陷愈深,终于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了。但相反的,时间却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
同样是煮熟的米,馊饭与美酒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那一点点酒曲上。
同样的父母所生,谁堕落如禽兽,而谁又能提升为完美的人呢?是内心深处,紧紧怀抱不放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
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呢?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了。
附录:玩一天游戏的感悟! hdecol
昨天趁老板不在,我上网打了一天的牌。
我在想我为什么我打了一天的牌,坐在电脑前面可以很认真,几乎全神贯注到一动不动了……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呢?
我不会沉迷于任何游戏的。我这人不会有特别的嗜好!游戏不玩就不玩,平时我绝对不会想着念着,一时不玩就觉得全身不自在。
但我玩时是十分投入的,可以不顾饥渴不顾疲劳!
我会玩的游戏不多。大型的策略类的游戏只会两个,《三国群英传》和《英雄无敌Ⅲ》。而且这两个基本都是大四我们宿舍老大教会我的。我现在很怀念两人抢着玩的感觉。两人争来争去,抢着要玩,那气氛特别好。
人,为什么如此呢?
精神果然是有力量的吗?
我在玩的时候,我首先想着:我要赢!我要把-93的积分提上来。
我是凭着一个目标在游戏中继续的,还是凭着其它的呢?
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更深入想法是:人,究竟凭什么而活着呢?
发帖时间:2006-7-14 21:20:47
++++++++++++
建议大家不要玩游戏!
如果能做到不会上隐,玩玩也无所谓!
++++++++++++
小事中有大道理!
我曾读过周国平的文章,他评论尼采说:尼采的哲学注重于人的感受,以人为本,而不是泛泛的大谈特谈宇宙的奥秘!——原文肻定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谈的这个很小的事情,如果往深处去想,就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精神的力量或者心理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强大的。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