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许多人在讨论本科学生是否需要参加科研活动的时候,国际上突然爆料小学生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的消息(见学生论文首登英学术刊物)。故事的主角是一帮孩子开展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课题,而且这个课题充满了趣味和创造性。这个个案似乎不能说明问题,但这个事情给我一些启示,应该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
不一定要让小学生们去做科研,但应该让他们接触和了解科研。在与自己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有一些这样的亲身体会:小孩子的头脑确实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有一次,我与妻子谈关于氢水有关研究的问题,旁边5岁的女儿抛过来一句话,爸爸研究氢水,我要研究氧水。尽管富氧水已经有许多人进行了研究,要知道孩子肯定不了解这个信息,她能提出这样的思路也是很可贵的。另有一次,在谈关于专利申请方面的问题,6岁的女儿说,爸爸为什么不研究用氢气保护蔬菜水果新鲜,这个想法很不错。尽管我个人对这个“课题”没有兴趣,但为了鼓励她,在家里专门给他搭建了实验平台(一个桌子、几个罐子、一台生物显微镜和一个数码相机),小家伙和妈妈一起真的完成了实验,尽管后来的结果不是非常理想,但这个经历给她很大鼓励,因为这她知道小孩子也能做研究。后来孩子经常说我们家是“科学家”,她的解释是因为一家人都做科学,所以我们家是科学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孩子每天最喜欢看的节目是眼睛大学堂(上海少儿频道每晚8点的特色节目),从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例如鳄鱼的眼皮是几层;吃菠菜不能补铁;有不少知识我们大人也不知道。
既然中小学生都可以接触科研,那么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生不仅应该接触或直接参与科研工作。关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话题有很多,大家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反对的认为大学阶段是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主,不能让这种活动影响了学习的主业。支持的认为,大学阶段学习知识其中应该包括科研素质的培养,至少一些重点大学应该这样,这个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主流观点,目前许多学校许多“名人班”精品教育计划都是根据这个观点延伸的。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大力鼓励和提倡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但不要太功利主义,应该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了解科研的基本规范和程序为主,淡化发表论文、留校、保研等利益,否则可能会扼杀一些对科学真正有兴趣的苗子,反而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明白,年轻与创造性往往具有相关性,真正的奇思妙想更可能出现年轻人头脑中。今年7月《Nature Neuroscience》有一篇关于针灸原理的研究,是证明穴位周围肌苷浓度增加是针灸具有镇痛作用的关键物质,这个研究就是16岁的学生在假期开展的一个课外科研活动中发现的新现象,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