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这个时候都有关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的研究报告。这个研究确实很有必要,无论是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对一般的科研人员,通过这个报告可整体了解中国科技论文情况。因此,每次我都会认真阅读,一方面了解国内整体情况,另一方面看看本单位的在国内所在位置,是否有本单位论文入选等。今年的资料我看到最后关于“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这个部分时,特别是看到下面这个评价标准时,感觉到我们的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l 论文的创新性(是否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支持)
l 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期刊的主要指标所在学科位置)
l 是否处于研究前沿,是否属于研究热点(即年被引次数)
l 合著论文中我国作者的主导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情况)
l 论文的文献类型(只计Article和Review类型)
l 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与该学科国际平均水平的比较)
l 论文的国际知名度(是否发表于世界著名期刊)
上述指标中,第一条关于论文的创新性是以是否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支持,很显然这种以项目作为创新性标准的做法,实在是不足为道。创新性的标准是什么?我真的说不出,但按照项目是否重大肯定不是标准。相反,如果论文没有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的支持,而引用次数比较高,或者论文的引用次数或创新性与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的支持论文一样,我觉得应该是加分,而不是受限制。我们应该鼓励少花钱干实事,而不要鼓励大家去追求大项目。标准的第二条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期刊的主要指标所在学科位置)和最后一条关于论文的国际知名度,按照是否发表于世界著名期刊,这个标准显然也是接近荒唐,典型的按照杂志名气来决定论文质量,但是杂志知名度不能代表论文的知名度。如果论文发表的杂志档次不高,但引用次数比较高,可能比发表在档次高杂志上的论文更好。因为杂志档次高本身就会在引用方面占优势。这显然是杂志水平决定论文水平的一个体现。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提什么最具有影响,只需要把各个学科的正面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列举出来,这样既省事,又相对公平。按照这些标准,选出来的文章应该不是最好的,也不是真正最具有影响的论文。另外,只需要对过去2年的的百篇最具有影响的论文重新跟踪评估一下,就可以很明显发现问题,标准是否可行。
我们再看选出来的百具文章怎么样?100篇论文中引用超过27次的只有25篇,说明我们的情况确实不好,引用最多的浙江大学08年的文章也只有区区153次,而有22篇引用次数不超过10次的论文竟然能入选百具文章。显然是非常差的表现。
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本年度我们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广泛采纳了专家和学者的建议,重新修订了论文评定指标,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准确、可靠。”但从这个最后的结果上看,要么我们的情况确实比较糟糕,要么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存在缺陷。
以下为引用资料: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694
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在当前的科技评价与测度中,科技论文作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系统总结和理论结晶,仍然是衡量创新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的主要分析对象。为了促进我国高影响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发表,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引导我国的论文发展模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方向转变,有必要对国际国内各类数据库提供的论文信息进行一定的评定。在论文的全面评定中,我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即文献计量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确定广泛认可的高影响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007年我们首次发布我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学术论文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各层面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反馈意见。本年度我们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广泛采纳了专家和学者的建议,重新修订了论文评定指标,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准确、可靠。
论文学术影响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
首先,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产生自2009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保证了论文的领先性和相对优势,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以下指标进行遴选:
论文的创新性(是否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支持)
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期刊的主要指标所在学科位置)
是否处于研究前沿,是否属于研究热点(即年被引次数)
合著论文中我国作者的主导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情况)
论文的文献类型(只计Article和Review类型)
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与该学科国际平均水平的比较)
论文的国际知名度(是否发表于世界著名期刊)
在选取百篇论文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科面的平衡,同时也要向属于我国优势学科、重点发展领域、国际合作优先领域及研究热点的论文进行适度倾斜。
本年度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是从2009年SCI收录的我国第一作者论文中选取,100篇论文分布于20个学科领域,分属于71个机构,其中论文较多的机构:北京大学9篇,复旦大学5篇,浙江大学5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