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做事 欣赏 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f E-mail:zc2623@qq.com

博文

活着,意义

已有 4616 次阅读 2010-11-16 09:00 |个人分类:关于学者|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意义, 活着

终于,在电视上见到了张炜,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之一,好家伙,拿出了450余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厚厚的十卷本,他说这是纯文学,他说他写书不是为读者,只为他是精神工作者,他需要这样做。他提到了角落里的安静,他提到了他很幸福,他提到时代是这样,自己只做该做的事。一如我的想象,一个沉静的人。他说呆着角落里,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安然,否则会没出息。他的言论,又一次让我想到我的师父。我曾经说他们很像,师父说长得不象,人家浓眉大眼。但,他们象的地方太多了,我宁愿相信他们象,还有其他许多沉静地工作的人。
是为题记。
活着,总该有意义的。如果觉得没意义,那么只能说,没意义也是一种意义。曾经思考过,知识分子的意义。也特别关心过,前辈们在意义上的看法。心有所感。活着,是一种既成事实,不用多追究。如何活着,是一个问题。为何活着,就关涉了意义。如何活着,很私人的问题。硬如铁的原因有,自作自受的也有。对于私人问题,不必太关心,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理。
但,为何活着,就不是一个私人问题了,因为,这是作为人的基本问题。一个人为何活着,会影响到他人。我们的言行里,会自然折射出,我们为何活着。我们会自然不自然地,向环境展示自己的影响。这影响很重要,积到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社会环境。
作为教师,应该特别在意对学生的影响。在时间上,教师更接近原始人,学生更靠近人,因为,人这个概念和实体是发展的,而且是向前发展的,那么,在时间的维度上,一般而言,学生更像人,教师更不象人。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尽可能呈现象人的那方面,和他们靠近,而不是相反。
可惜,有许多教师,向学生却展现了相反的东西,知识的意义变得暗淡,活着的意义变得模糊。如今的学生,除了青春本有的彷徨外,更多了些许绝望,他们比同时期时候的我们,更加了痛苦。活着,自然会找寻意义。知识分子的处境,使许多东西,泾渭分明。坚守情操的,默默守护着心中的圣地;随波逐流的,喧嚣中去除了身份的特性。
忙碌的日常生活,是为了应付如何活着的艰难。余下的时间里,终该盘点一下意义吧。有幸的人,会遇到前行的伴侣,会在人海中,看到期望中的身影。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先行者的背影,如同茫茫夜色中的亮光,闪烁着柔美和坚强;他们的足迹,好似无际沧海中的灯塔,指示着方向。
意义的守候,需要呵护和灌溉。有一种方法,就是找到精神上的前辈。有品质的教师,会成为学生的前辈,不会成为学生感到无助的理由。是的,守护心中的意义,需要自信和坦然。自信,可以调整我们前行的节奏,无论环境如何混乱,鲜明的节奏,会保证前进的每一步,踏实有力。坦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慌乱,在不可预测的生活中,能够做到坦然,既是无奈更是智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51-384195.html

上一篇:有阳光的下午
下一篇:学者的使命——纯学问
收藏 IP: .*| 热度|

5 汤治国 孙学军 陈国文 吉宗祥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