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知小知微,知微小,知“小微”

已有 3249 次阅读 2010-10-31 09:59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知小知微

知小知微,知微小,知“小微”。 (4383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30, 2010 06:45AM

家母的教育里,有几个有印象的事儿。有些是镜某不以为然,但其它人有“意见”的。比如说铅笔,镜某说要用中华铅笔,家母也就给买了。很久以后,家母对此事的说法是:孩子要是肯读书学习,用一毛钱一支的笔也值得。另一件事情是说不能念白字,这会给人不好的印象。的确是这样,念白是个修养的问题。如今的电视剧中,男女演员都说证据确凿(zao3),很不入耳。应该是发(zuo4)音,是当明明白白的形容词用。发zao音就是挖洞了。再有就是说写字。当干部的条件是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这一点镜某没有能做到。写字跟狗爬似的,文章也不能算好。因此也就断了“仕途”了。 

学问上术语的用法也有些与“念白”相通的。比如有人批评《那是怎么回事》中的化学用语问题,比较到位。
引用:
(1) 原句:【但是你如果能给所有物质中的原子分分类,你会发现那只有大约100种。这100种原子大小不同。】 
分析:虽然已知的元素只有100多种,但中学化学中的“同种原子”指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的原子,一种元素可以对应多种原子,所以原子的种类不止100多种。

更准确的说法:“但是你如果能给所有物质中的元素分分类,你会发现那只有大约100种。这100种元素的原子大小不同。” 

(2) 原句:【有些物质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做元素。】 

分析: 
A、 关于“组成”和“构成”,化学习惯用法:“宏观”描述用“组”成,“微观”描述用“构”成。原子是“微观”概念,通常用“构成”。 
B、 可以有“xxx的物质”叫“单质”(或化合物、 纯净物、 混和物)之类的说法(实质上是对物质的分类)。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xxx的物质叫做元素”的说法不恰当。(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更准确的说法:“有些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单质” 

(3) 原句:【铁也是一种元素,完全由铁原子构成。】 

分析:前半句的“铁”是指“铁元素”。 “铁元素由铁原子构成”的说法不恰当,因为铁元素是铁原子的总称,它们之间不是“构成”的关系。铁原子构成的应该是“铁单质”(物质)。 

更准确的说法:“铁元素也是一种元素,铁单质完全由铁原子构成。” 

(4) 原句:【但大多数物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组合成的。这样的物质叫做化合物。】 

分析:一种元素可以对应多种原子,多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只含一种元素,不一定是化合物。 

更准确的说法:“但大多数物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化合物。” 

(5) 原句:【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种叫氧,另一种叫氢。氧和氢各自都是看不见的气体。】 

分析:由于中文的“氧”没有确切意义,中学化学教学中要求具体指出是“氧元素”、“氧原子”、“氧分子”、“氧气”等中的哪一种,“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种叫氧,另一种叫氢”中的氧指的是“氧元素”,但后半句的氧如果还是“氧元素”,就不应该描述成“看不见的气体”。因为“氧元素”在纯水中是化合态,并非一种气体。就算是氧单质,也包含“氧气”或“液氧”,不一定是气态的。 

更准确的说法: “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种叫氧元素,另一种叫氢元素。氧气和氢气各自都是看不见的气体。”

的确,在元素和原子的用法上,有比较微妙的区别。这个区别在给初中生讲的时候比较“费力”。宏观上的、抽象的物质分类时要用元素的说法,微观的、具体的物质分类时要用原子的说法。元是来自时间上的“原点”,原则是来自水源的“原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相通的。 

从精益求精的观点看,【有些物质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做元素。】的说法也不是很好。可以比较一下“官科”的说法: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可见元素是说宏观上的“分类”的结果,而原子则是集成宏观的“原料”。 

原子还比较容易理解。到了分子,就稍微有些理解上的难度了。如同初中生不大分辨元素/原子一样,博士们也不大“分辨”分子和晶体。如果不认可镜某的这个说法,不妨试试理解一个简单的问题:食盐(氯化钠)的“分子”是什么样子? 

镜某最近说了一哈“一夜白头”的话题。有几位跟帖的思路很是有趣。
引用:
游客:
鬼剃头里有可能只脱黑发,不脱白发? 请问你是自己臆测的?还是有科学证据
这个问题应该由蒋老师、田老师们来回答才好。如何就能让人们相信镜某的说法呢?好在镜某没有让大众理解科学的“嗜好”,不费这个气力去解释。 

喷气发动机为什么比活塞式发动机要好?好象也没有个比较好的说法。最近重新看喷气发动机的发明史,知道了发明人Whittle思路。活塞式发动机两个往返做一次功,只能达到时时刻刻可以做功的发动机(引擎)1/4的功率(功率/重量)。当年谁也不知道喷气发动机是什么样子。但是“时时刻刻可以做功”的概念是可以有的。有了这个概念,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了。 

问题是“凭什么”说活塞式发动机只能达到时时刻刻可以做功的发动机(引擎)1/4的功率(功率/重量)呢?凭“物理”的近似法则。活塞式发动机的重量取决于机器承受那一次爆发的爆炸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不会因为只做功1/4就可以省材料、减重量。问题是看了这解释是否可以理解呢?镜某不想高估人们的理解能力。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08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78953.html

上一篇:走进丁丁电视:文艺沙龙谈论初到美国的故事
下一篇:《 甜甜花絮:Halloween, the Holiday of Candy 》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