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已有 7037 次阅读 2007-6-25 06:50 |个人分类:美国纪行见闻(A)|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黄安年文  2007625

 

(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文写于1999122日,收录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183-18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月版。)

***************************************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Art),是全美最大的博物馆。90年代以来我多次来此参观。该馆是1870年由一群社会名流和艺术家、慈善家共同发起成立的,1880年迁到中央公园现址。整幢大楼凝聚着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占地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它收藏了两百多万件艺术作品,而经常展出的陈列品有几万件。从史前时期到当代的艺术品无所不包,呈现了西方心目中的5000多年来的世界文明。

 

我们参观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中代表不同时期的文明,除了古典时期外,还有希腊艺术前期的东地中海文明以及罗马艺术前的意大利中古艺术。埃及艺术包括公元前3100年前的史前时期到公元8世纪的拜占庭时期的古埃及艺术,其中陈列了底比斯陵墓中的日常生活模型,新五朝的珠宝和皇后雕像,还有近40年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可以说,这里成了埃及艺术极品的收藏地。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馆内展出近两千件来自该地区的原始艺术品其中有著名的新几内亚的铜雕、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木雕,太平洋岛屿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地区群岛的雕像,还有墨西哥的金、瓷、石器,南美前哥伦比亚时期的代表作,北美印地安人的手工艺品、格雷斯罗杰斯大会堂、登杜尔庙等。欧洲雕塑和装饰艺术展拥有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的六万馀件艺术品,包括雕塑、木制品、家具、瓷器、玻璃器具、金银珠宝、钟表、计算仪器、挂毯及纺织品等。其中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18世纪的法国雕塑、著名雕塑家罗丹和德加的许多作品,杜里欧·罗巴多的大理石亚当·胡敦的狄德罗大理石胸像等著名作品。这里还陈列了代表不同时期的宫殿和规模宏大的各具特色房间,如西班牙的城堡、法国的沙龙、英国的新古典式建筑。此外,还有法国和英国的家具和银器、意大利的陶器、法国和德国的瓷器等。中世纪艺术馆收藏了自4-16世纪的各种艺术品,包括早期基督教艺术、拜占庭银器、“蛮族”的珠宝、罗曼帝克式和哥特式的宗教器皿、彩色玻璃、雕塑、珐琅器和象牙制品等。武器与盔甲馆据称在14000多件收藏品中展出的只有1/10,分别在10展室内展出,不过这些兵器中似乎少有中国的艺术品,它们大都来自欧美和近东地区。

   

20世纪艺术馆选展了8000多幅画、纸上的艺术品,雕塑品、及其他质地制作的艺术品,其中绝大部分选自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一些著名欧洲画家如毕加索、波纳、马蒂斯、波洛克等人作品都有展出。本世纪中期以来的抽象派、现代派的作品可谓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不仅构思独特,创意新颖,而且取材广泛,那些金属品、木制品、纺织品等都是创作的工具。我们几乎对每张油画都驻足仔细阅读。在20世纪艺术馆上面有一个屋顶花园,这是季节性开放的展览。欧洲绘画收藏了3000多幅名作,其中有举世公认的价值连城之作。其中有意大利曼太尼亚的《牧者之歌》、柴里的《圣杰若米最后的圣餐》、布隆吉诺的《少年的肖像》。在展品中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德国等国的作品引人注目。如荷兰和比利时的贾古柏·范·罗伊斯达尔的《麦田》、雷姆布兰特的《亚里斯多德与荷马半身像》,威格尔的五幅画、乾·范·艾克的《耶稣钉死於十字架上:最后的审判》、培脱斯·克里斯多斯的《一位卡尔特教友的肖像》、布鲁格尔的《丰收者》、以及鲁斯本及范·戴克的许多作品。在西斑牙作者的绘画中有艾尔·戈艾科的《托列多的景色》、维拉斯多斯与戈亚的肖像画等。早期法国绘画中有乔治·德·拉杜尔的《算命者》、蒲桑的《抢劫塞宾女人》、瓦都的绘画等。19世纪欧洲绘画中,还有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排画家的作品,包括马奈的《女人与鹦鹉》、莫奈的《圣艾瑞斯花园》、樊高的《麦田与柏树》、高更的《亚·奥拉娜·玛丽亚》、塞尚的《圣维多利亚山》等。樊高的四幅《向日葵》中,这里就保存一幅。我看到不少学生拿着教师布置的参考资料来到这里查对观赏,这些名画对于学生的美育修养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教材,就是在美国,纽约人也比其他某些地区的人们要优越得多。美国馆的内容要为之逊色多了,不过架不住东道主的优势,几乎倾其所有,都搬进了博物馆,包括日用家具和民宅一应俱全。

   

作为东方人,我们当然看重亚洲艺术馆群,其中包括中国艺术、东南亚艺术、朝鲜艺术、日本艺术、南亚艺术、古代近东艺术等。最为关注的中国艺术在博物馆中庞大的中国佛教雕塑是中国以外最好的收藏。中国画(尤富于宋、元时期)定期轮流展出。该部门也有很好的中国瓷器与玉器,明代家具,一座仿造的明代文人庭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新考古发掘没有被搬到这里来。这里有座最大的佛教雕塑,并非来自云岗或敦煌,而来自山西的一个县。至于在二层大厅周围的瓷器产品有一半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到明代的瓷器。绘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真迹,但也有仿制品,包括八大山人、张大千等人的名画均有收藏。我无法比较这些名画在我国同类绘画中所占的价值,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保管的安全性、宣传的有效性方面,它们的作用是国内其他绘画不好比的,因为他们在世界著名博物馆中向全世界以“美国文明方式”展示的。我注意到我国的苏州园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馆的主楼二层的北厅之中,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馆藏中国古代各类艺术品应有尽有,尤以收藏大量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的真迹精品著称。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唐代画家韩干的画马名迹《照夜白图》卷,宋代画家郭熙的《树色平远图》绢本、米友仁(米芾之子)的《云山图》卷,元代画家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卷等著名精品都在该馆。总的感觉中国馆的藏品和展出与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不相称,在整个博物馆中显得比重“失衡”,这既出于该馆独家精品展出的考虑,也和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有限相关。

   

对于日本艺术馆我们侧目而过,他的屏风画、漆器和浮世绘堪称闻名,但是客观地说和中国艺术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而且日本文明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这一点,似乎没有反映出来。我们倒可以看到在二层展览大厅的面积上,日本比中国要大得多;在导游安排方面,有日文导游而没有中文导游,日本是否给了博物馆很多钱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种情况随着中国的强大总有一天会改变的。中国缺的似乎还是钱,尽管是文明古国,抵不上自公元七世纪以来才渐见影响的日本,可见钱可以买来“文明”的,信不信由你了。其实印度艺术和东南亚艺术也独有个性,但是博物馆的文字中没有专门介绍,我们也来不及细看,大概美国插手较晚,这方面的精华被大英博物馆捷足先登了。古代近东艺术之说,免不了有欧洲中心说之嫌,因为所谓近东是以离欧洲远近而论,我们中国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远东”了。

 

近东是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自然不能小视,上自公元前6000年,下止公元626年阿拉泊人被征服,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叙利亚、安那托利亚、以及北起高加索山脉,南达波斯湾,西抵土耳其西界,东临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区的艺术品这里都有收藏,其中重要的有苏美尔地区的石雕、安那托利亚地区的象牙制品、伊朗的铜器、阿奇曼和萨萨尼地区的金银器、伊拉克亚述宫殿的浮雕等。还要提及的是在二层一排大左侧有一专门有关伊斯兰艺术的展馆,从公元7-19世纪均有收藏,东起印度尼西亚,西止摩洛哥等地,在1600多件陶瓷艺术品,被认为是“世界上做好的收藏”。其实这种“最好的收藏”或“最好的收藏之一”的自白,确实告诉人们一个世界上最年轻或文化史传统最少的大国,却担负起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管艺术制品的“重任”。在底层有服装馆藏有自17世纪到当代的流行与地方性服装45000多件,需要专门约定参观。在底层最靠中央公园一侧的中间有罗伯特·莱曼收藏品展览室在七个展室中集中反映了古代名家绘画和19世纪法国绘画,还有欧洲的装饰艺术品。可惜这些我们都没有来得及参观,只有待诸来日“补课”了。

 

(写于1999122)

 

 

大都会博物馆号称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它占地8公顷,馆中收藏了300多万件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内容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科学和宗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总重量为800吨,据说拆的时候为了确保原貌,还给每块砖上都打了标号。

 

  博物馆内还收藏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特别是一些佛像和壁画,游客在馆内还可以欣赏到一些珍贵的中国古代绘画,例如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

http://art.people.com.cn/GB/41067/4388344.html

 

附图12幅:




 

1-4.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品。


5.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6-9.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5-07/28/content_3277631.htm

 

10-11,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http://images.google.cn/images

12.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http://www.metmuseum.or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718.html

上一篇:美国联邦大厅国家纪念馆
下一篇: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