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催化剂载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xiangyun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博文

碳化硅孪晶纳米线文章发表后的故事 精选

已有 12723 次阅读 2010-9-2 19:03 |个人分类:科研进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碳化硅, 纳米线, 周期性孪晶

        2006年我的学生王冬华在制备高比表面积碳化硅时,偶然发现改变碳前驱体可得到周期性孪晶结构的碳化硅纳米线。采用硝酸和氢氟酸对这种纳米线进行化学腐蚀,可得到类似鱼骨状的纳米结构。但由于对孪晶的形成不清楚,不好组织文章。直到2007年9月在德国MPI-Halle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杜教授讨论后,才对孪晶形成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2008年5月相关文章在Nanotechnology(2008, 19: 215602)发表后,被编辑选为Lab Stroy加以介绍。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被他引了近30次,是我的文章中平均年引用率最高的。

       文章发表后,学生也毕业走了。大多数情况下,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我看到孪晶纳米线腐蚀后形成的漂亮结构,觉得就此放弃 未免可惜。我们知道,在多相催化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是金属纳米颗粒。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金属纳米颗粒会在载体表面迁移,几个纳米颗粒在迁移中碰到一起时就 可能融合成一个较大颗粒。当然,大颗粒的催化活性往往也不如小颗粒。因此,多相催化中许多研究都是围绕稳定小的金属纳米颗粒开展的。我就想,如果将金属纳 米颗粒放到这种周期性挡板结构的纳米线上,纳米线上的周期性挡板就会限制金属颗粒的迁移,从而限制其长大。如果颗粒不会变大,催化剂活性就可能保持稳定。 据此,我写了一个国家基金,2009年报上去,获得批准。
        基金报上去后,我即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工作。在郭晓宁同学的努力下,很快取得了一些结果。结果发现,并不是腐蚀后的结构越漂亮越好,有时候还不如没腐蚀的, 原因何在?原来,化学腐蚀的过程就像在平地上挖坑。如果坑挖得太大,一个坑里就可能容纳好几个金属纳米颗粒。同一个坑里的纳米颗粒在预处理过程就会相互融 合成一个较大的颗粒,因而催化活性也较低。只有当坑大小合适时,一个坑里只能容纳一个纳米颗粒,此时催化剂活性高而且稳定。相关结果2010年发表在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2010, 5: 332-337)上。
       
Nanotechnology文章由于被推荐为Lab Stroy,所以看到的人可能多些。2009年6-7月份,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林博士看到我们文章后,就与我联系,希望合作开展碳化硅纳米线高压性质的研究。以前,我们曾研究过碳化硅纳米线的拉伸和弯曲性质,发现碳化硅纳米线在拉伸过程中延长量可达200%以上,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陶瓷材料那样很脆。造成碳化硅纳米线这种超延展性的原因在于,纳米线在受力时结构会发生无定形变化,从立方相碳化硅变成无定形碳化硅。既然碳 化硅纳米线可以像猴皮筋一样可拉长,那么是否也可以像弹簧一样可压缩,压缩后结构会发生怎样变化呢?于是我欣然同意了。但是,这种孪晶纳米线制备时收率很 低。美国一教授想买10克我都没敢答应,跟我们合作的杜教授也要几克,我们做了两三个月还没做够。所以,我问他需要多少,如果多了就难办。他说,几百毫克 就可以了。于是,我先从给杜教授准备的样品中取了些,寄给他。比较了几种碳化硅样品后,他觉得孪晶纳米线好。采用高压同步X射线技术研究后,他发现碳化硅孪晶纳米线的体积模量可达316GPa,比没有孪晶的纳米线高出20-40%。也就是说,孪晶纳米线更难以压缩。这似乎与我们前面碳化硅纳米线超塑性的结果矛盾。实际上前面已经说过,碳化硅纳米线超塑性是由于立方相向无定形变化引起的。而孪晶纳米线中,立方相结构已经被孪晶界面分割成非常小的纳米单元,孪晶界面阻止了无定形过程的扩散,从而使孪晶纳米线更难以压缩。相关结果近期在Scripta Materialias(2010, 63: 981-984)上发表。
        好的结果形成文章得以发表,仅仅是一个开端,而远非结束。我相信,
碳化硅孪晶纳米线的故事也应该会继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32-358709.html

上一篇:昆明参加会议---博友---石林
下一篇: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
收藏 IP: .*| 热度|

26 武夷山 王晓明 刘全慧 赫英 刘进平 王安邦 曹聪 李文蛟 梁建华 钟炳 杨秀海 杨海涛 李鑫 耿文叶 陈湘明 李学宽 李学毅 鲍海飞 李孔斋 李毅伟 王立 曾新林 张思文 li03304211 baijiab hxdai2008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