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吴冠中

已有 4206 次阅读 2010-6-26 17:20 |个人分类:人物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画家, 吴冠中, 笔墨等于零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6月25日仙逝,享年91岁。吴老1919年出生在江苏宜兴,1936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李超士、常书鸿和潘天寿等名家,学习中西绘画。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专攻油画,先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若干著名画家的工作室学习。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院等单位。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吴老可谓学贯中西的大画家,可是到了晚年却将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付之一炬。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吴老说他“写过一篇千字文,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篇“千字文”主要谈创作规律,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科研体系似乎大有为“孤立的笔墨”而扼杀之嫌。

仅以此博文纪念吴冠中先生。
-------------------------------------
附:《笔墨等于零》原文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形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1919-2010)


《鲁迅的故乡》(吴冠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339040.html

上一篇:股市人生
下一篇:谷歌还能回来吗?
收藏 IP: .*| 热度|

7 武夷山 赵星 王德华 罗帆 黄富强 杨正瓴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