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生应该对导师“敬”多“畏”少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一方面指“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另一方面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形如“战战兢兢”之态。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敬畏是从内心出发,对其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在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中,研究生应该对导师“敬”多“畏”少,这样才能达到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的目的:导师达到“育人”目的;研究生得到自身发展。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我们常常看到研究生对导师只有“畏”、没有“敬”,或者是“敬”少“畏”多,甚至有些“敬”本身就是“畏”的表现。例如,在导师和研究生交谈时,看似学生在很恭敬地听讲、记录,其实是一种畏惧,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导师一个人在指导、引导学生,学生却像木头一样,不停地记录,不停地往自己脑中输入老师提供的信息和方法,很少或几乎不发言,真正能够对导师的“导”联系自身思考的却很少。更甚者,在导师“导”的过程中,研究生做不到反馈,这一方面会出现研究生理解偏差,在执行过程中错误百出或者让导师无法真正放心;另一方面会让研究生长期处于执行者的角色,缺少思考。长此以往,研究生会失去“自我”,缺乏主动性,进而失去“自我”。
什么是自我?研究生在与导师交流的过中应该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表现的意识,同时有自我意识(有自知之明),避免自我中心和自我陶醉。
自我批评是指研究生自觉地针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缺点、错误,做实事求是的检讨,以期达到改正的目的。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自我批评,这是一所严酷的培养良心的学校。高尔基也说过,自我批评也就是最严格的批评,而且也是最有益的。由此可见,自我批评对我们的成长是无比有益的,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在导师提出我们需要改错之前,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而不仅仅是躲在自己的舒适区,认为导师不说我们,我们就是正确的。研究生不能做到自我批评或者没有自我批评的意识,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过于畏惧导师,怕自己受到批评;二是责任性不强,不愿意承担责任。总的来说,是不够勇敢,没有勇气,过于萎缩。
自我表现是研究生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过于畏惧导师往往导致学生不敢在导师面前表现自己的长处,处于一种不自信的态度,这不仅不利于研究生自身的发展,经常处于自己压制的阶段,而且不便于导师发现研究生的长处,无法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导师看不到研究生的发展,研究生得不到鼓励、进展,双方的信任就会慢慢消失。同时,研究生在与导师交往过程中,如果过于自我表现,会让导师产生厌恶感,自己也会因此固步自封。所以研究生在自我表现和敬畏之间,一定要把握平衡。
自我意识:研究生对自身意识活动本质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研究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完善自己。
自我中心: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为人处事时,联系自身,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而不是拿来主义;二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占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自我中心不能是自私自利的中心。
自我陶醉:自己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赏。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如果研究生过于畏惧导师,就不能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进而不能让导师真正地了解我们。同时,严谨杜绝过于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做到应有的“敬”。
总之,研究生只有对导师“敬”多“畏”少,才能真正体现出“自我”,导师与研究生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二、研究生如何做到“敬”多“畏”少
作为一名研究生,如何正确认识导师的作用、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我们如何做到“敬”多“畏”少,不仅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在三年学习中得到更大收获,而且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导师,顾名思义,就是起指导作用的老师,其重点在于“导”。导的作用有:高瞻远瞩,善于指明研究方向;洞察力强,善于剔精择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具有上述特征的导师是比较理想的导师。导师应该知识渊博,善于集众家之长,具有超人的创造力,兼顾对学生宏观、微观指导,博精双全。
现实中,导师的知识结构各有千秋,学生即可博收又可精取,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指导—“畏”的表现,而是应该主动地接受指导—“敬”的体现。既要在工作中与导师配合默契,又要善于汲取导师的特点,知其所长,学其所长,用其所长。
对于研究生来说,导师的高标准要求是一次很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但是80后的研究生,面对学业压力、现实目标、择业就业、经济困难、专业兴趣、人际关系、恋爱波折等心理压力,往往达不到高标准要求,甚至有人提前夭折。
对此,首先,研究生需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研究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成就和抱负水平,而且与个人的认知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是在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批评、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就能量力而行,并为实现自我而不懈努力。
其次,最重要的是加强与导师的交流,勇敢跨出第一步,在交流的过程中放轻松。一些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总感到导师对自己不了解、不理解,与导师产生隔阂,感到来自导师的压力比较大。如果研究生能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在熟悉导师的同时能够让导师更多地了解自己,许多压力就会烟消云散。现在的导师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对导师认同度的高低将影响我们的成长速度,为了更快地成长,我们必须丢掉自己的陋习、拙见,吸取精华。最后,合理宣泄、释放心理压力。
最后,研究生应该明白,导师的高标准并不完全体现在学术指导方面,更深层面的应该是对于学生的人生定位、发展方向、认识层次的要求。所以研究生不仅应该在科研上与导师配合默契,而且在生活中也应如此,生活即是学习,达到导师与研究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是提供平台、指引方向,同时释疑解惑。高水平的导师并不局限于对学术工作的指导,这也印证了一句话,“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是研究生自己的事”,其实这是体现研究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自我价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