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发:也谈“提倡以学术为志业”

已有 5600 次阅读 2008-5-21 07:03 |个人分类:鼓与呼

(按:本所的年轻研究人员王炼对拙文“提倡以学术为志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73)发表了争鸣意见。特放在这里供大家讨论。)

 

转发:也谈“提倡以学术为志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王炼

近日读到老师的“提倡以学术为志业”一文,心中很多感慨,实在想一吐而快。

我首先感受到的是老师对学术研究的满腔热爱,对您我是由衷敬佩。有人曾经问过我,说我从北大毕业,却来到中信所读研究生,有没有感觉不适应,意思就是没有必要来这里。我当时的回答是,没有,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学历,而是为了做研究。当然,您成为了我的研究生导师,这对我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坦率的讲,当今大学里(甚至包括北大)像老师这样真正潜心做学问的人实在是为数不多,有多少人忙着争课题、评职称而放在学术研究和教导学生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从这一点上来说,您在文中所批评的“把学位当成敲门砖”现象不应全部怪罪于学生,他们的老师也应承担相当大的一部分责任。试想,如果为人师表的教授、研究员都不以学术为志业,如何提倡研究生们以学术为志业呢?

关于老师对研究生提的三个口号中的前两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当然也不止一次的听过。我觉得,这是侧重点不同的两个方面,只有有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环境和条件,期望人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站得住脚的,因为你耕耘了就会有收获,你耕耘多了收获就会多。这就是个“按劳分配”的问题了。不过,我没揣摩错的话,老师这里讲的收获,不是物质上的收获或者奖励,而是学术上的进步和荣誉。我毫不怀疑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确定的正确地位。我想说的是,学术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的。客观来讲,近年来我国学术产出大幅提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的发展和研发经费的提高(虽然这二者并不存在必然关系)。这是数量上的变化,那质量呢?诚然,就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如今很多论文都是粗制滥造之作,言下之意是大部分研究的质量有很大问题,或者说与几十年前包括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在内的科研相比差得太远。但是,那时我国的经济条件虽然不好,但是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可不低。我这里的观点并非“唯投入论”,只是说任何科研都离不开基本的经费支持。

我想,面对当今学术研究的不良之风,除了倡导“以学术为志业”之外,是不是还应该对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将来有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未来力量的生存现状作一个考察?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做学术者长期以来就给人一种清贫为生的印象。但有没有可能,当前做学术者面临一个比以前更为恶劣的环境呢?乍看起来,这种看法似乎很可笑,从宏观政策上讲,国家提倡自主创新,科学研究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科研经费上看,科研投入逐年加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有学术潜力的人不愿意从事学术研究,正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不作学术而去忙着拉项目、评职称呢?不解决科研体制问题、特别是分配问题,光靠喊口号多少显得苍白。我们的决策者常常讲“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课题经费中人员费不能超过百分之多少、导致大部分经费用于购买不必要或者重复的设备或其他制度允许的支出就是以人为本?一方面承认科研人员“性本恶”、认为放了口子肯定会导致经费滥用和贪污,一方面又提倡学术研究、宣称“以人为本”,这本身就自相矛盾。

他日在《凤凰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读书人”:把两条腿人读成五条腿驴?》[1],文风甚是犀利。其中有句话很有意思:“知识分子成天抱本书,读的不是别人就是别家,不是别时就是别处,总之净是与己无关的东西。”我想,最有可能持理想主义的可能就是知识分子了。这里的知识分子与老师所指的做学术研究者大概是一类人。如您所言,以学术为志业者已经将学术作为自己的某种信仰了。但是,信仰是教导不出来的,是提倡不出来的,它是自发和自觉产生的。谁能说共产主义信仰是教出来、背出来的?它是特定社会环境下无产阶级革命者自我选择的。现在,日月换新天,有多少人拥有当初那代人同样的信仰呢?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今天,致力于做学术的年轻人不应再追求古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但是,如果连基本的吃饭、穿衣、睡觉的基本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话,没有潜心做学问的环境的话,“以学术为志业”就不会现实,至少不会在较大范围内被大多数人认同。

关于老师文中提到的韦伯,我特别查了一下有关他的资料,据初步了解,《以学术为志业》发表于1919年,当时他55岁。那他的青年时代如何呢?“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一直到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时,他还同那些浮躁浅薄的少爷学生没什么两样。据说,他们的通病就是学得少,玩得多,看书少,喝酒多。[2]我想,即便拿他自己日后提出的观点说话,恐怕当时他也是很难欣然接受的。

 



[1]黄纪苏.“读书人”把两条腿人读成五条腿驴?.凤凰周刊,2008年第11 总第288

[2]刘文瑞,方由林.马克斯·韦伯:圈外大师 德国的亚当·斯密.管理学家,http://finance.sina.com.cn/20060403/13562469418.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6152.html

上一篇:非主流地震预测研究不容忽视
下一篇:转发:《中国工程科学》去年发表的非主流地震预测研究论文(http://sea3000.com/wenku/952.php)
收藏 IP: .*| 热度|

1 吴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