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不必徒费精力去弄清楚中医是否确实是科学或伪科学的问题

已有 4942 次阅读 2009-9-1 06:56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科学, 伪科学

   读了《何祚庥院士: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伪科学》的文章,我想再次发表我的观点,这个观点在拙文《再论科学与“伪科学”》中已然有所表达:

   什么是科学? 这个问题就象我作为一个从事哲学专业的人要回答“什么是哲学”一样困难。不过,我对回答这类问题所应当坚持的原则还是有所思考的,其根本原则就是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的原则。

 

如果历史地、辩证地来看,什么是科学呢?

 

首先,科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为什么人类社会会有科学?是因为人类具有与语言“纠缠”在一起的精神(意识、思维)。这就是说,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语言现象。没有语言、没有精神,就没有科学。

 

其次,科学是人类精神生活多样化的产物。人类最初的精神是一混沌体——原始思维,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一切思维形式都以潜在的形式包含于其中,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足以让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从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观念活动的时候,原始思维才发生了分化,从而产生了相对独立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社会精神生活。人类社会最初的精神生活是被后来称之为“原始宗教”的活动,专门从事这种精神活动者就是所谓“巫师”之类的人。后来从原始的宗教意识形式中孕育和形成了哲学。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是“爱智慧”,而 “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3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故爱智慧也就是爱知识,哲学则是出于爱知识而对知识的求取活动。故当时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哲学中,即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内部已经发生分化,形成了诸多知识部门,亚里士多德根据当时知识分化的现状,把整个知识体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另一类是知识的工具。属于知识类的有三种:诗学或美学---包括美术、修辞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理论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和神学。知识的工具,即是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称作“第一哲学”。亚氏对知识的这种分类表明,当时人类的社会精神生活已然丰富多彩,已经产生了艺术(美术、修辞学)、科学(数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第一哲学)、宗教(神学)这样一些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从亚氏的分类可以看出,今天被我们称之为“科学”的知识部门有两类:一类是实践科学,一类是理论科学。

 

再次,直到近代,科学依然从属于哲学。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曾如此解说当时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一词表示关于智慧的研究,至于智慧,则不仅指处理事情的机智,也兼指一个人在立行、卫生和艺术的发现方面所应有的完备知识而言。”[1]“全部哲学就如一棵树似的,其中形而上学就是根,物理学就是干,别的一切科学就是干上生出来的枝。这些枝条可以分为主要的三种,就是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到了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时代,科学已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黑格尔认为哲学与科学(他称之为“特殊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与艺术,尤其是与宗教,皆共同具有完全普遍的对象作为内容”;“特殊科学的对象只是有限对象和现象。把关于这种内容的知识聚积起来本身就不是哲学的任务。这种内容以及它的形式均与哲学不相干。” 这是从知识的对象方面来界定科学,在这种界定中,科学被定义为关于“有限对象和现象”的知识部门。由于有限对象和现象是多样的,故科学据其对象和现象之性质的不同而可被划分为诸多不同的学科。在此意义上,科学可以被理解为“分科之学”。因其研究的对象和现象有限而可以分门别类,故黑格尔称其为“特殊科学”。到了19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中要求用“理性法庭”来裁决一切的理性主义演变为要求以自然科学来统治世界的科学主义,如圣西门(1760--1825)就曾声称上帝已委托牛顿来“教育和指挥一切星球上的居民”,而担任过圣西门的秘书的孔德(1798--1857)更宣布人类在经历了迷信的神学时代、思辨的形而上学时代之后,正在进入以经过经验证实的科学(以牛顿力学为典范)为一切知识的准绳的实证科学时代。按照孔德的观点,人类知识可被划分为迷信的神学、思辨的形而上学和证实的科学三个部门。如此,科学被界定为证实的学问。这显然是从求知方法角度来定义科学的,其与黑格尔从研究对象角度来定义科学有明显区别。至19世纪下半叶,科学主义上升为居西方学术界主导地位的思潮。20世纪20--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又进一步发展了科学主义,其声称只有可能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真命题”,而全部真命题的集合就是自然科学,至于其它的理论,则都只能算是纯粹“废话”的堆砌。按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既然人是理性动物而科学又是合理性的顶点,科学就是模范的人类活动。而对文化的其他部分还需要说明的一点点,就是殷切期望其中有些领域(例如哲学)本身可能会变得较‘科学’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对科学的界定与孔德又有所区别:孔德从求知方法角度来定义科学,而逻辑实证主义者则从表述知识的命题角度来定义科学。

 

从上述可见,关于科学是什么的问题,历史上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就现代科学界而言,不仅科学主义内部有不同的科学概念(如孔德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科学概念就并不完全相同),在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思潮之间更有不同的科学概念。这也就是说,现代科学界并没有一个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而无分歧的科学概念。我以为这种情况不过是表明了这样一点:科学与艺术、哲学、宗教等人类思维形式之间的边界并不是可以被绝对划定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是由于人类思维处在发展过程中,这种发展伴随着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互渗互动,并且在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思维仍在继续分化;另一方面,科学本身是一个多面体,具有多重属性,因此人们就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界定科学。所以,从科学的历史性和具体性角度来看,应该允许或容忍不同科学概念的多元并存,即不能据主流科学概念来排斥和清除非主流科学概念。

 

 同时,我更想引用一下拙文《儒教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载拙著《哲学与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中的话“关于儒教(儒家学说)是不是宗教......我们不应当期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终会获致‘儒家学说是宗教’或‘儒家学说不是宗教’这样的‘客观’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其前提无非是把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归结成了儒家学说是否符合某种宗教概念或宗教定义中关于宗教的规定性的问题,但是,显然这种规定性本身也并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故据此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具有客观真实的意义。因此,完全不必徒费精力去弄清楚儒家学说是否确实是宗教的问题......”以这段话间接表达本文的核心观点:

  

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或“中医是不是伪科学”的问题,我们不应当期望通过对它的研究终会获致“中医是科学”或“中医不是科学”抑或“中医是伪科学”或“中医不是伪科学”这样的“客观”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其前提无非是把中医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归结成了中医是否符合某种科学概念或科学定义中关于科学的规定性的问题,但是,显然这种规定性本身也并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故据此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具有客观真实的意义。因此,完全不必徒费精力去弄清楚中医是否确实科学或伪科学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52552.html

上一篇:科学网可不能如此办下去
下一篇:科学网的明星博客
收藏 IP: .*| 热度|

6 鲍得海 杨秀海 陈国文 李志俊 ligang168168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