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评美中两国“塑造21世纪未来”说

已有 3502 次阅读 2009-7-31 10:32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中两国, “塑造21世纪未来”说

评美中两国塑造21世纪未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7月31日发布

        在昨天晚上的时事开讲节目中,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阮次山称: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美两国关系塑造21世纪的未来,引发世界各国舆论的纷纷议论。

        笔者在《仔细研读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讲话》(黄安年的博客2009729日)中说:“研究国家间重要双边会谈的国家首脑讲话不能仅仅依靠媒体只言片语的倾向性报道,需要认真研读权威机关发布的讲话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讲话的真实含义,看到其台面上讲的和台下要的,了解其全部意思。”“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的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讲话代表了美国的权威性文件”请读者注意,不是媒体取其一,弃其它,是原原本本研读”。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202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讲话全文,他是这么说的:

        “今天,我们在一个见证了上个世纪历史的大楼里开会。这里有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的国家纪念馆。他任职于20世纪初期,当时,美国在世界上刚刚崭露头角。这座大楼以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名字命名。里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在他担任总统时期,美国政府帮助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座大楼里还陈列着象征几十年对立的柏林墙(Berlin Wall)的一块砖石,这堵墙的最终拆除引发了全球化的潮流,这一潮流至今仍在继续塑造我们的世界。”

        笔者以为从这段话里,我们得不出美中共同“塑造21世纪的结论”。奥巴马总统清楚地表明要塑造柏林墙倒塌引发的全球化的潮流,而不是什么美中两国共同塑造21世纪未来。美国的目的是按照美国模式和价值观来主导作用21世纪,这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已经清楚表明。中国永远不称霸,自然也反对美中共同主宰世界的论调。

奥巴马7·27致辞说:“我们无法确定无疑地预期未来,但我们确知将会影响我们时代的问题。我们还知道:美中关系将影响二十一世纪,因此,其重要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双边关系。我们的伙伴关系必须基于这一现实。这是我们共同承担的责任。”

笔者以为这里突出了在21世纪美中关系的重要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双边关系。说的是美中关系的重要性,而不是美中主导世界。

奥巴马说:美国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如果我们通过合作来推进这些利益,我们的人民将受益,世界也会受益──因为我们相互合作的能力是在许多最紧迫的全球问题上取得进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笔者以为这里突出了美中通过合作来推进两国积极、建设性、全面关系,美中两国人民受益,世界也会受益。

奥巴马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21世纪的挑战,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有效地增进自身利益。正是这个根本事实促使我们展开合作。我不会不切实际地以为美国和中国能就所有议题达成一致,或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奥巴马说:“我们知道,尽管我们之间有分歧,但通过加深与一个有13亿人口、既古老又有活力的国家之间的联系,美国将受益匪浅。这些联系能够通过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及两国政府之间建设性的双边关系得到巩固。这就是我们赖以减少分歧的方式。”

笔者以为这里奥巴马事实上承认单边主义行不通,闭关自守也不灵,需要开展对话,了解彼此的关切,进行合作,求同存异,有利于建设性的双边关系的发展。

    奥巴马说:“请允许我直言不讳:我们知道有些人对未来小心翼翼。中国的有些人认为美国将试图遏制中国的雄心壮志;美国的有些人则认为一个崛起的中国有些可怕。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相信胡主席也有不同的看法。我所相信的未来是:中国是国际社会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一员;届时我们的国家将不仅是出于需要而且也是出于寻求机遇成为合作的伙伴。未来并非一定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坚持进行像今天即将开始的对话,并基于我们听到和学到的内容行事,这应当是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

笔者以为这里奥巴马试图释疑对于美中合作关系的种种忧患,既无需担心美国遏制中国的雄心勃勃,也无需害怕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之,仔细研读奥巴马致辞原文是得不出美中两国塑造21世纪未来说的,美国并不愿意放弃对于21世纪的领导责任,中国也无义称霸21世纪,21世纪塑造成美中世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46647.html

上一篇:何为“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容”的“科学图片”
下一篇:有感于辽阳市第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
收藏 IP: .*| 热度|

2 蒋永华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