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谁应对全球食品危机负责?

已有 5003 次阅读 2008-5-6 20:24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7-08)|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谁应对全球食品危机负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56日发布

 

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此前指责说目前全球性的食品危机是中印两国经济繁荣促使食品消费量持续增加,中印两国引发了此次全球粮食危机。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说法,没有可靠事实作为立论依据。印度对此已经做出了强烈反应。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收集的数据显示,美国谷类食品(小麦、大米、玉米等)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印度和中国。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一份全球食品市场报告说,据预计,印度的谷类食品消费量从2006-2007年的1.931亿吨增至2007-2008年的1.973亿吨,增幅为2.17%。中国同期的谷类食品消费量将从3.822亿吨增至3.891亿吨,增幅为1.8%。据预计,美国同期的谷类食品消费量从2.776亿吨增至3.104亿吨,增幅高达11.81%。美国谷类食品消费量大增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近来乐于使用生物燃料。”

 

我们知道,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近年中国并没有出现食品消费猛增的情况,美国是众所周知的世界面包篮,美国的政策动向毫无疑问对于全球粮食产生重大影响,明明是自己兴风作浪却嫁祸于人,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如果真的美国要解决全球粮食危机问题,美国大可继续实施早在60年代就推行的“粮食用于和平”计划,这样既可以帮助陷于饥荒中的穷人和穷国,又可以改善美国的近年的美国形象越来越差的情况,还可以缓解美国财主们粮食过剩危机中的损失。

 

我们这个世界,富国的粮食浪费远比穷国严重,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粮食用作燃料,使得全球粮食的拥有既不平衡,又更加紧张,有些国家为了保持高粮价不惜销毁过剩粮食,这些问题,西方媒体是十分清楚的。

 

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是看美国有否诚意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的时候了。

 

附新华网的一篇报道:

************************************

外媒:粮农组织说美国应对全球食品危机负责

20080506 13:52:04  来源:新华网

 

429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新闻发布会。潘基文当日宣布,将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应对全球粮价上涨危机,并协调联合国各机构就此采取行动。 新华社/路透

* 粮食进入高价时代

* 本网专稿:追溯全球粮食危机根源

* 外媒:世界粮食危机根源是西方资本主义

* 粮食危机更是一场"粮食战争"

* 粮价引发下一轮危机? 世界粮食安全不容忽视

新华网消息:据路透社5日报道,美国总统布什有关印度对全球食品价格持续上涨负有部分责任的讲话,在印度整个政界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国防部长将布什的讲话称为“冷酷的笑话”。

印度主要反对党印度人民党今天威胁说,它将迫使议会就布什讲话进行辩论。布什此前说,印度日益富裕的中产阶级在食品价格上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国防部长安东尼昨天对当地媒体说:“美国的政策也是导致粮食短缺的一个原因。”他说,美国政府鼓励使用生物燃料的举措导致了食品短缺。

他还说,布什的讲话是一个“冷酷的笑话”。

印度商业国务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说:“布什之所以知名绝非因其在经济学方面的造诣。布什再一次证明他完全错了,说印度对食品的需求造成全球食品价格上涨是完全错误的。”

据印度《商业旗帜报》网站55日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说美国对全球食品危机负有责任。

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此前指责说,中印两国经济繁荣促使食品消费量持续增加,中印两国引发了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然而,他们所掌握的数据可能是错误的。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收集的数据显示,美国谷类食品(小麦、大米、玉米等)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印度和中国。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一份全球食品市场报告说,据预计,印度的谷类食品消费量从2006-2007年的1.931亿吨增至2007-2008年的1.973亿吨,增幅为2.17%。中国同期的谷类食品消费量将从3.822亿吨增至3.891亿吨,增幅为1.8%

据预计,美国同期的谷类食品消费量从2.776亿吨增至3.104亿吨,增幅高达11.81%。美国谷类食品消费量大增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近来乐于使用生物燃料。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亚洲部主任阿肖克·古拉蒂说:“美国去年使用多达约3000万吨谷物生产生物燃料。”

上述报告还说,美国占世界谷类食品消费量的比重从2006-2007年的13.46%升至14.74%。值得注意的是,据预计,中国占世界谷类食品消费量的比重从18.53%降至18.48%。 (编辑:刘瑞常)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06/content_811431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4355.html

上一篇:野鸭湖中戏耍掠影
下一篇:Kenosia Lake 湖边春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