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退役核潜艇“鹦鹉螺号”参观记(一)
王之伦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5月30日发布
黄安年按:这里发布的是好友王之伦的美国来信,记叙了美国退役核潜艇“鹦鹉螺号”参观记
,原名《参观潜艇博物馆》,写于2009年5月29日(美东时间)。
本文所附照片(一)25幅, (二)13 幅是从他们拍摄的照片中选登的。本文所附两篇有关美国退役核潜艇“鹦鹉螺号”的介绍是博主从网上下载的。
*************************************
参观潜艇博物馆
2009年5月29日
5月24日我们参观了位于康州新伦敦市的“潜艇博物馆”。参观这个博物馆的重头戏则是参观停泊在博物馆侧的退役核潜艇“鹦鹉螺号”。
这几天这里一直是阴雨天,最高气温在20度左右。24日这天说是要去参观潜艇博物馆和和核潜艇,我想总是在海边。海边风大,要多穿点,于是就穿上了羊毛衫。早上9点半左右我们自康州丹伯里住地出发,这时天还是满天云。走了半个多小时,云就开始散开,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气温很快就升了上去,我在车内都有点要出汗了。于是就脱下羊毛衫。11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博物馆。原来博物馆并不在海边,而是位于新伦敦市的泰晤士河畔,只是靠近泰晤士河进入大西洋得入海口,在美国在新伦敦的潜艇基地一侧,紧靠着潜艇基地。在博物馆门前一侧陈列着一些潜艇上使用的装备,如大船锚,火炮等。另一侧陈列着几艘旧的潜艇。其中有二战时期意大利用来运送蛙人潜入对方港口的微潜艇,有二次大战时日本使用的双人微型潜艇。这类潜艇都是要依靠母船把他们运送到目标附近,然后才能潜入海底。日本的这种双人微型潜艇曾用于偷袭珍珠港,但使用并不成功。还有一艘较大的美国潜艇,依靠它特殊设计的发动机,他的发动机可以不需要上浮补充空气,因而可以实现长距离潜行。现在由于有了核动力潜艇,这种潜艇也就被淘汰了。
进博物馆就是参观接待处。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但在接待处还是放了一个钱箱,接受参观者的自由捐助。我们投了10元钱,开始进入参观。
一进大厅,就看到在壁上挂有一幅画,画的是根据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作的潜海器“鹦鹉螺号”的动力装置。头上则悬挂了一个“迪斯尼”参照“海底两万里”中设想制作的潜海器“鹦鹉螺号”的复制品。
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不大,在博物馆中展出的有核潜艇的模型,潜艇操作系统的实物模型,潜艇使用的鱼雷、导弹的实物模型,有潜艇使用的潜望镜实物。还有一些图片,展示潜艇的发展历史。还有电影室,放映有关潜艇发展和反潜技术发展历史的电影,其中相当篇幅是介绍了自二战结束后、冷战时期的潜艇技术和反潜技术的发展。给人的印象,是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潜艇技术和反潜技术都有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期,双方在这方面的较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参观完博物馆后,就来到了停泊在一侧的退役核潜艇“鹦鹉螺号”上舰参观。
这艘核潜艇在美国海军的编号是SSN-571,并被命名为“鹦鹉螺号”。如前所述,“鹦鹉螺”这个名称来源于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这已是美国第六艘使用这个名字的潜艇。它是美国,也是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隶属美国第六舰队。潜艇长97公尺,船幅8公尺,最大潜深213公尺,吃水4092吨。
1951年7月,美国国会批准授权建造一艘核动力潜艇。之后就在美国康州的格罗顿船坞开始建造。1954年9月建成,并开始进入编制服役。1955年1月,“鹦鹉螺号”正式启程出海,并发出留名青史的第一条信息:“以核动力前进中”。当年5月,它以完全潜航的方式,从美国康州的新伦敦航行到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其中有2223公里的航程是在不到90小时的时间中完成的,这打破了那时潜艇最长潜航距离和最快持续潜航速度的记录。1955年至1957年期间,“鹦鹉螺号”被持续地用于进行增加潜航速度和潜航时间方面的研究。1957年5月,它离开美国东海岸,前往太平洋参与一次舰队演习,其目的是让太平洋舰队的其他单位熟悉核动力潜艇的能力。1957年8月,“鹦鹉螺号”再次出海,开始它第一次、航程为2226公里的北极冰帽航行。10月返回新伦敦进行保养维护。1958年6月它抵达夏威夷珍珠港。7月23日它出海北航,开始它的北极之旅。8月3日23时抵达北极,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抵北极点的船只。自北极点开始,它又继续在冰下航行了96小时、2945公里,在格陵兰东北外海浮上水面,成功地完成了以潜航方式穿越北极的任务。之后它在10月返回新伦敦的泰晤士河道。后来它加入第六舰队,部署于地中海地区。1959年12月,它返回新伦敦。1962年古巴危机期间,它参与了对古巴的封锁禁运任务。之后它多次为大西洋舰队潜艇司令部执行了多项特殊任务。最后在1980年3月退役。1982年,它被美国内政部指定为国家历史性古迹,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装。2002年,它被进行了一次为期5个月、耗资470万美元的保存工程,并被改为潜艇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年约有25万人前往它位于格罗顿潜艇部队图书馆暨博物馆旁的泊锚地参观。
从上所述,可见这艘“鹦鹉螺号”潜艇,在世界潜艇发展的历史上,确是一个里程碑。我们有幸能亲自参观,确是开了眼界。我想,在国内恐怕难以有这样的机会。在参观中,我们拍了不少照片。现从中挑选了70多张可供共享。由于照片数量太大,无法在电邮中传送,所以还是把他传送上网。
参观完“鹦鹉螺号”,时间已是下午2点多,于是驾车到附近的餐馆就餐。餐后回到家,已近下午5点。在回来的路上,我就想,在潜艇中服役,确实是比较艰辛。人待在潜艇中,真像是关在笼子里一样,活动空间极为有限。而且像我这样身高1.8米,尽管不算胖的身材,在潜艇中活动也很不方便。就以穿行隔舱门来说,就必须先用腿跨过高约半米的门槛,再低头弯腰,才能钻过去。稍不留神,就要绊倒或磕碰脑袋。潜艇内的通道也都只能通行一人,而且稍胖的人都可能会挤住无法通行。一个人要在这样的笼子里关上几天、甚至几十天,这日子是真不好过。我还想不明白:美国人的身材一般都比较高大壮实,何以潜艇中的活动空间会设计得如此狭窄。
****************************
鹦鹉螺号核潜艇
1956年鹦鹉螺号核潜艇穿过旧金山的金门大桥
鹦鹉螺号核潜艇(USS Nautilus SSN-571)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驱动的潜艇,也是第一艘穿越北极点的潜艇。
1951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由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提出的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决议。1951年12月12日美国海军部宣布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编号为SSN-571。“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2年6月14日开工制造,1954年9月30日开始下水航行。1955年1月17日,“鹦鹉螺”号核潜艇正式进入美国海军现役编队,到1957年2月4日为止,“鹦鹉螺”号核潜艇在没有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航行11万余公里,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这之后,美国宣布以后不再制造常规动力潜艇。此后,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制造了本国的核潜艇。
该艇1980年3月3日退役。25年间共航行50万多海里。该艇的退役属于1级退役(即只取出堆中的核燃料,而反应堆和其它设备仍保存在潜艇中封存)。由于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核潜艇,1985年将其运至美国格罗顿潜艇博物馆作为历史文物展出。
http://baike.baidu.com/view/747646.htm鹦鹉螺号核潜艇在纽约港水域
*******************************************************88
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正在進行海上試航的鸚鵡螺號,攝於1955年1月20日
經歷
授權建造:
1951年,8月2日
龍骨安放:
1952年,6月14日
完工下水:
1954年,1月21日
服役:
1954年,9月30日
狀態:
保存作為博物館中
除名:
1980年,3月3日
相關諸元
排水量:
2980噸(空重)
3520噸(總重)
全長:
97.5公尺(320呎)
舷寬:
8.5公尺(28呎)
吃水深:
7.9公尺(26呎)
乘員:
軍官13人,船員92人
武裝:
6x 魚雷發射管
鸚鵡螺號核子動力潛艇(USS Nautilus SSN-571)是隸屬於美國海軍的一艘作戰用潛水艇。它除了是世界上第一艘實際運作服役的核子動力潛艇外,也是第一艘實際航行穿越北極的船隻。
誕生
使用核能來作為船隻動力源的觀念,最早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的物理學家菲力普·艾貝爾森(Philip Abelson)開始鼓吹,他撰寫了世界上第一篇如何將核子反應爐裝置在潛艇中,以同時提供潛艇潛航時所需的推進力與電力之報告。在他的報告中提到可將潛艇用作一個飛彈發射台,等於是將潛艇的作用由戰術的攻擊用艦艇轉化為戰略武器載台。艾貝爾森的概念獲得了人稱「核動力海軍之父」(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的美國海軍上將海曼·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之支持,並促使美國國會在1951年7月批准一紙建造案,授權建造一艘核子動力潛艇。稍後在12月12日時美國海軍部(U.S. Navy Department)正式公告新建造的潛艇將編號為SSN-571,並命名為鸚鵡螺號。是美國第六艘使用此名的船隻,也是第三艘使用此名的潛艇。
鸚鵡螺號的龍骨是在1952年6月14日,在電力船隻部門(Electric Boat Division)位於康乃狄克州格羅頓(Groton,CT)的船塢,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哈瑞·杜魯門(Harry S. Truman)安放(「電力船隻部門」是今日電力船隻公司(Electric Boat Corporation)的前身,也是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GD)集團的前身)。而它的擲瓶受洗則是由瑪咪.艾森豪(繼任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的夫人)在1954年1月21日執行,並下水駛入泰晤士河(Thames River)。鸚鵡螺號是在稍後的9月30日就役,第一任的艦長為海軍中校尤金·威金森(Eugene P. Wilkinson)。
初試啼聲
鸚鵡螺號在服役之後並沒有立刻出海值勤,反而仍停靠在碼頭旁繼續進行建造與測試工作。直到1955年1月17日11時,它正式啟程出海,並且送出留名青史的一則訊息「以核子動力前進中」(Underway on nuclear power)。5月10日,它開始往南行駛進行暖車(shakedown),以完全潛航的方式自新倫敦(New London)航行到波多黎各的聖胡安(San Juan),其中有2,223公里(1,381英里)的航程是在不到90小時的時間中完成,打破那時潛艇最長潛航距離與最快持續潛航速度(至少持續1小時以上)的世界記錄。
在1955年到1957年間,鸚鵡螺號持續地被用在增加潛航速度與耐久的研究調查方面。其性能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累積起來、原本非常有效的的反潛作戰程序變得過時無用。雷達與反潛機這些一度被認為是反潛利器的設施在面對一艘能持續以高速潛航,快速改變深度,又能待在水中非常久的潛艇,也顯得作用有限。
1957年2月4日,鸚鵡螺號突破60,000海里(111,120公里)的航行紀錄,達到19世紀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知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法文: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中所虛構的同名潛艇所航行之距離。該年5月,它離開美國東岸前往太平洋岸參與「全壘打行動」(Operation Home Run),這是一個海岸演習與艦隊演習行動,主要的目的是讓太平洋艦隊中的其他單位熟悉核動力潛艇的能力。
極地挑戰
鸚鵡螺號在7月21日返回母港——康乃迪克州的新倫敦,並在8月19日再次出海,開始進行它第一次、航程達2,226公里的北極冰帽潛航。之後,它前往東大西洋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演習,並且造訪多個英國與法國港口,接受這兩國家的國防相關人員登船檢視。10月28日鸚鵡螺號返回新倫敦,進行保養維修,並執行一些海岸任務直到隔年春天為止。
1958年4月25日鸚鵡螺號再度啟程前往美國西岸,新任的艦長是威廉·安德森中校(Commander William R. Anderson)。中途分別在加州的聖地牙哥、舊金山與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停靠之後,它開始歷史上著名的極地航行挑戰,美國海軍代號「陽光行動」(Operation Sunshine)。鸚鵡螺號在6月9日離開西雅圖港,並在6月19日進入楚克奇海(Chukchi Sea,北冰洋的一部份),但卻因為在淺海水域遇到太多流冰而被迫折返。6月28日它航抵夏威夷珍珠港,並在那裡暫停等待北極地區較好的海象。7月23日鸚鵡螺號出海北航,於8月1日時潛入巴羅海谷(Barrow Sea Valley)。在8月3日東岸日光節約時間(EDST)23時15分抵達地理北極,成為世界上第一艘航抵北極點的船隻。自北極點開始它又繼續在冰下航行了96小時、2,945公里(1,830英里),在格陵蘭東北外海浮上海面,成功地完成以潛航方式穿越北極的任務。整個任務所需的技術細節都是由海軍電子實驗室(Naval Electronics Laboratory)的科學家們擬定,其中,來自該實驗室的華爾道·里昂(Dr. Waldo Lyon)博士甚至親自登船參與挑戰,擔任隨船的科學總監與冰下領航員。
完成任務後鸚鵡螺號由格陵蘭前往位於英格蘭的波特蘭(Portland),並在那裡獲美國駐英大使約翰·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代為頒發的總統單位嘉獎勳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承平時期頒發此殊榮。之後,鸚鵡螺號開始西行直到10月29日時返抵新倫敦的泰晤士河水道,直到年底都是以新倫敦為母港在附近海域操作。
在1959年年初參與完畢艦隊演習之後,鸚鵡螺號進入緬因州基特里(Kittery)的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Portsmouth Naval Shipyard)進行成軍以來第一次的完整檢修(自1959年5月28日至1960年8月15日),大檢修之後組員經過了複習訓練,並於10月24日時自新倫敦啟航,首度加入第六艦隊部屬於地中海地區,並於12月16日返回母港。
之後鸚鵡螺號在大西洋地區執行了一段時間的勤務,包括參與反潛作戰(ASW)守則的評估測試,參與北約演習等。1962年秋天古巴危機期間,鸚鵡螺號也參與了對古巴的禁運封鎖任務,直到1963年8月時開始向東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地中海之旅。在返航途中它參與了一些艦隊演習,並在1964年1月17日再次拜訪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並進行了第二次的大檢修。
1966年5月2日,鸚鵡螺號返回母港,繼續它在大西洋艦隊中的任務,並在該年春天突破了30萬英里(48萬2803公里)的總航行里程。在接下來的1又1/4年它替大西洋艦隊潛艇司令部(Commander, Submarine Force, Atlantic Fleet,常縮寫為ComSubLant)執行了多項特殊任務,直到1967年8月返回樸茨茅斯,在那裡停留了一年。之後它在美國東南海域參與了多次演習,並在1968年12月返回新倫敦。
除役與潛艦博物館
1979年春天,鸚鵡螺號自格羅頓啟航,踏上它最後一個航程,在1979年5月26日航抵加州巴耶霍(Vallejo)的梅爾島海軍造船廠(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最後在1980年3月3日除役並自美國的海軍船隻名冊(Naval Vessel Register)上註銷。
鸚鵡螺號在1982年5月20日被美國內政部指定為該國的國家歷史性古蹟(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在梅爾島海軍造船廠接受了一大規模的改裝工程之後,鸚鵡螺號在1985年7月6日被拖回康州格羅頓。2002年時,鸚鵡螺號在通用動力電力船隻部門的船塢中進行了一為期五個月、耗資470萬美元的保存工程,並在之後改為潛艇歷史博物館對外開放,每年吸引約25萬的民眾前往它位於格羅頓潛艦部隊圖書館暨博物館(Groton's Submarine Force Library and Museum)旁之泊錨地參觀,與當初它所隸屬的新倫敦美國海軍潛艇基地(United States Naval Submarine Base New London)只是比鄰。
2004年9月30日舉行了鸚鵡螺號成軍50週年紀念會,在紀念會中該艦的初代艦長威金森中校進行了演講,而該艦也獲美洲核能協會(American Nuclear Society,ANS)指定為國家核能古蹟(National Nuclear Landmark)。
歷任艦長
自1954年就役下水直至1980年除役為止,鸚鵡螺號共經歷過九任艦長的指揮。
1. Eugene P. Wilkinson,1954年9月至1957年6月
2. William R. Anderson,1957年6月至1959年6月
3. Lando W. Zech, Jr.,1959年6月至1962年4月
4. Jeffery C. Metzel, Jr.,1962年4月至1963年10月
5. Francis C. Fogarty,1963年10月至1967年4月
6. Norman E. Griggs,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
7. David W. Cockfield,1970年1月至1972年6月
8. Alex Anckonie, III,1972年6月至1976年12月
9. Richard A. Riddell,1976年12月至1980年3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8%9A%E9%B5%A1%E8%9E%BA%E8%99%9F%E6%A0%B8%E5%8B%95%E5%8A%9B%E6%BD%9B%E8%89%8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