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硕士生该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精选

已有 8450 次阅读 2009-5-20 12:53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科研, 硕士生

  今年我院化学类几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已经突破80名,同比去年增加了45%还多。目前一位在册导师带10名以上硕士生的现象已非常普遍。在传统理解上,硕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做研究,一般是第一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的学分,第二、三年完成毕业论文参加答辩。但事实上,在扩招的形势下,硕士生是在接受“后本科教育”或者“博士预科教育”。他们中在2~3年后通过考博获得继续深造机会的人数能够达到三分之一已经很了不起了,目前在我院硕士毕业生中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这意谓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后将不再从事纯粹的科研工作。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形下,一方面,有些本科生即使考上研究生了,也最终决定不去读,而选择先就业。连续几年,我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多位同学考上了某些名校的硕士生,但最后都因先就业的理念而主动放弃了深造机会。另一方面,硕士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可能更大些,处于一个就业“夹层”之中,很多硕士生毕业后实际是不得不跟本科生“抢饭碗”,临近毕业时不得已到处奔波,屡屡碰壁。期间还面临各个高校大多设有的研究生毕业“出口标准”的考验,他们也是够艰辛的。以前很多硕士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大专院校工作,而目前各高校招聘硕士生的岗位也不断缩减,即便是博士生去应聘也不见得时时处处如愿以偿。我校近年就曾发生过一个辅导员岗位招聘引来上千硕士、博士应聘的情况,其中不乏来自名校的毕业生。

   在这样的形势下,改革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亟待进行。其中核心的问题我认为,一是硕士生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导向,二是硕士生该如何进行科研创新?这两个问题实际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培养定位定好了,才有正确的培养导向,也才能对硕士生的科研创新活动作出正确的指引和评价。这似乎是具体操作问题,实质是认识理念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充分理解和重视当前硕士生教育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培养策略和思路上的合理调整。

   硕士生与本科生的差别,通常认为在于硕士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但这种基础和能力往往又比不上博士生。在大学本科教育成为“普及教育”之后,研究生教育也顺势而上,成为“准普及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博士前教育”了。因此,研究生教育势必要更多地面向社会的需求。一个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应用型的人才。

   具有创新应用能力的硕士生,必须在心理、意识、行为、学习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其基本素养包括:第一,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第二,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三,在竞争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框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第五,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第七,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协调能力。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硕士生教育应该强调面向社会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对于理工科而言,有良好的工程意识、集成创新意识的硕士生是社会所迫切需要和欢迎的。而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下,硕士生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需求严重脱节,广大硕士生基本上是导师固有研究方向的“接力者”。导师为了自身晋职、评级等等的需要,往往要求硕士生也要出一定数量的SCI论文。实际上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往往也早已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真正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工作不在多数。很多基础研究工作基本上是停留在发表更多SCI论文的层次,进一步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往往不再开展,或者根本无暇顾及。

  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搞应用研究的不应该带研究生”,这是思想观念上的一个极端,也是非常负面的一种认识。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方面,不仅要积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而且要为社会提供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服务。著名的Stanford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就是美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成功的实践。由Stanford大学促进和带动的硅谷,不仅打开了世界经济的崭新局面,也对加州、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军事、社会和政治的演变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广泛影响。

   科技创新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原始创新、累积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国内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动中,目前更多的是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所谓的原始创新和累积创新,其中又以累积创新占大多数。在博士生这样的层次,以基础研究为目标,应该更多地从事这样的创新活动。而在硕士生这个层次,以应用研究的视角,鼓励积极从事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而片面地以发表SCI论文作为硕士生培养的“出口标准”是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现实需求的。

   事实上,国家和地方的有关部门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有些省份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山东省就积极鼓励硕士生从事应用研究。浙江省近期也推出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举措,从省属、市属高校的角度,主要是面向广大的硕士生。创新实践基地的一个根本宗旨就是要引导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走进企业寻找研究课题,在生产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应用能力。

   这方面已不乏非常成功的先例。最近,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透露,由中心内在孵企业和华东理工大学合办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已成功“孵化”出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上海市教委认为,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促进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高校科研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环境,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使高校增强创新应用能力。

   总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进现有的硕士生培养模式,让广大硕士生在实践中寻找研究的课题,在实践中锻炼研究的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创新的乐趣,以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应用能力的硕士生,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232692.html

上一篇:一不小心捅了个马蜂窝
下一篇:学生层面学术不端的种类
收藏 IP: .*| 热度|

5 向峥嵘 王德华 赵瑞 杨秀海 陈中亚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