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倡以学术为志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In Praise of “Science as a Vocation”
(发表于《科技导报》2008年第7期)
每年秋季在研究生新生入学后,要组织一次研究生导师与新生的见面会。我在2007年的见面会上,对学生说了三个我喜欢的口号。第一个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二个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第三个是“不要把研究生学位仅仅当作敲门砖”。我最后说,认可这些口号者,请跟我来!
我为什么提这些口号?因为多年来,我觉得将研究生学位作为敲门砖的人太多,将读研作为学术研究生涯之准备阶段者太少。1919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发表了题为“以学术为志业”(Science as a Vocation)的文章。志业与职业(profession)不同,职业的主要内涵是专业化的技能,而志业这个词带有一点宗教色彩:是上帝或其他至高无上的力量在召唤我去做一件事,所以我要毕其一生、全心全意投入这件事。他说,年轻学者具有依赖性;年轻人能否成为专业从业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选择机制导致大学环境走向平庸(mediocrity)……由于这些原因,真正以学术为志业,就要依靠内在的召唤力(inward calling)、激情(enthusiasm)和不懈的工作来获得启示(或曰灵感),从而在平庸的环境中坚持下去。[1]这番话就仿佛是对中国当今的年轻人说的一样。我们不是有很多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吗?大家纷纷从体制机制、学术文化、经费力度、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找原因,找得都不无道理,但应该说,我国学术界与发达国家学术界的最大差异是: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人占的比例太少。
因高温超导研究的杰出成就而获得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米勒是如何选取高温超导材料研究这个课题的呢?他在IBM苏黎士实验室工作多年后,于1982年(时年55岁)获得了“IBM研究员”称号。有此称号者,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课题,公司不加干涉。为了重新全身心投入自己挚爱的科学研究,他1985年辞去了IBM苏黎士实验室物理学研究组负责人的职务,重新拾起了他近30年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发生了浓厚兴趣的陶瓷材料研究,最终导致了高温超导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试想,如果米勒不是以学术为志业的,怎么可能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这么多年仍一直对当年的研究领域念念不忘?
笔者驽钝,迄今也没有取得多大学术成就,但是,多年来扪心自问确实是以学术为志业了。如果我不以学术为志业,则连现今已经取得的微小成就都不会有的。我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大约在1986年,我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有一回去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一个国际技术博览会当翻译,在一家瑞典公司的展位帮忙。几天下来,公司老板对我的英语和敬业精神都很满意,就邀请我加入其公司。他暗示了一下我的收入会有多大变化。他对我说:我通过国际展览中心聘请翻译,每天要付60美元的,你一天才能得到多少?我如实回答说,干一天,国际展览中心才给我人民币5元。尽管他的邀请是真诚的,但是我想都没想,当场就谢绝了,因为我要“以学术为志业”(尽管当时尚未读到韦伯这篇精彩文章)。同样的遭遇还有多次。比如,90年代中期我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处担任科技外交官,由于我本科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参赞决定让我分管的领域就包括了IT领域。在此期间,我与IBM、AT&T等IT业很多著名跨国公司有很多接触和往来,也有过到他们那里谋职的极好机会,我都丝毫没有动过心,因为我要“以学术为志业”。另外,国家科委(科技部前身)考虑到我的驻外经历与表现,也曾想调我去做公务员,但我十分坚定地表示要在研究所工作,因为我要“以学术为志业”。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我傻,但我庆幸自己一次次做出了适合于我的选择。
研究生,研究生,顾名思义,本来主要是为有志于学术生涯的年轻人而设计安排的。遗憾的是,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学位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异化成了就业的敲门砖和职务晋升的武器。我们注意到,某些高级干部居然也读过研究生。简单分析一下就明白了:要么,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研究生,那他们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的科研过程,于是,就没有时间做好本职工作了,做不好本职工作怎么可以提升呢;要么,他们确实是能干的领导,应该获得提升(我和很多人都真诚地相信这一点),那么,他们的研究生学位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不猜测了。高级干部读在职研究生的做法如果成为常态,就说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根本上缺乏一个好的“生态”。大家不是常说与国际接轨吗?请哪位见多识广者告诉我哪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读在职研究生?
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于是,很多人将读研作为就职的敲门砖。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由于没有以学术为志业,做不到专心致志,则做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是不容易的。换句话说,读研之后,很多人的本事并没有增强多少,那块敲门砖的分量还太轻。于是,雇主本来想招本科生的,一看本科生质量不行,只好招硕士生;原先打算招硕士生的,只好招博士生;原先打算招博士生的,只好招出站博士后……我国各单位的平均学历水平也许在迅速提高,可是,我们的平均科研实力和平均人才素质提高了吗?
一方面,在任何时代,总有以学术为志业者,我们呼唤这批人要站稳脚跟,不要随波逐流,有你们在,中国的科研就有希望;另一方面,我们寄希望于教育部正视我国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改进。别看我国培养的研究生总数越来越多,但如果真正以学术为志业者在其中占的比例不足三成,则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达成恐怕没有太大的希望。
以学术为志业,并不等于一辈子只能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工作,米勒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说明。但是,至少在读研期间要以学术为志业呀,否则,连块够分量的敲门砖都拿不到手。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 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 武夷山,我国1949年以来科学发展的若干经验教训,V01.13,N0.9,199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