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鸿飞的科研方法论的缺失

已有 4798 次阅读 2009-3-16 05:47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方法论, 鸿飞

        今读鸿飞兄 《没有学术,哪来学术争论?》一文,见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科学不是靠争论来前进的,而是靠不断探求新的和更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和详细记录的事实,以及发展更定量的和有预见性的,并符合定量和可靠的实验数据与观察的理论或模型来前进的。所有这些,都需要能够被重复,并且能够被国内外的同行所检验。

 

我相信,这段话所表达的观点是鸿飞本人科研经历的一个反映,并且应该说是一种真知灼见。从这里反映出来的科研方法,基本上就是清代朴学家的研究方法,只不过这方法在朴学家是被运用于历史的文献学领域,在鸿飞是被运用于自然的化学领域。按照这个方法所做的,仅仅是科学归纳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十分重要,尤其对于改变当今浮躁的学风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不过,这个工作毕竟只是在科学归纳的外围工作,离科学归纳的核心尚有很大差距,如果限于或停留于这样的工作层面,其意义只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别人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材料,另一方面对别人的理论进行经验性的检验。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固然是有意义的,也非常重要,但从事这种工作本身是不能取得理论创新成果的。所以,对鸿飞个人的科研来说,这样做完全是无可非议的,而且确实这是在从事着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谁都不应也不能离开这样的工作,但把这工作方法上升为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般原则,则是有明显缺陷的。

 

科学认识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人脑对通过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其实践领域内的实物信息的反映,是人脑对这些实物信息的处理过程。在处理这些实物信息的思维过程中,人脑所使用的工具是语言,人脑是借助于语言来辨识实物信息的,通过这种辨识活动,剔除其中无意义的信息,将哪些有意义而其意义不同的信息加以分类,并分别以不同的语词来标志这些不同类的信息,由此达成实物信息到语言信息的转换。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分析是辨识实物信息,抽象是剔除其无意义的信息而提取其有意义的信息,概括是将其有意义的信息加以分类并分别配以相应的语词来标志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这些各自标志一定类别的有意义的信息的语词,便是所谓名(概念)。人脑将实物信息转换为语言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名(概念)的形成过程。

 

名(概念)的形成对于科学认识的意义在于:从此科学思维获得了属于它自身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名(概念)形成之初,还只是有待于获得其形式的一些质料,科学认识在本质上正是追求其质料的形式的过程。科学追求其质料(概念)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定义、判断、推理等逻辑活动来构建其理论(概念体系)的过程。当且仅当其理论(概念体系)形成时,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归纳才算完成其基本任务。说是完成其基本任务,是因为一经形成其理论,这理论尚须接受基于实践的经验性检验。

 

要之,整个科学归纳过程有四个阶段:基于实践的经验阶段;概念的形成阶段;理论的形成阶段;理论的经验性检验阶段。

 

鸿飞所谓“不断探求新的和更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和详细记录的事实”,是属于经验阶段;所谓“发展更定量的和有预见性的,并符合定量和可靠的实验数据与观察的理论或模型”,则是属于经验性检验阶段。这就是说,鸿飞所从事或主张的科研工作,都是属于经验范畴的工作,其中后一项工作是属于从一般(理论)到个别(经验)的演绎性工作,旨在保证由科学归纳所获得的结论(理论)的可靠性。十分明显的是,这些工作都是科学归纳的外围性工作——前者是科学归纳的起点,后者是科学归纳的终点。这也就是说,鸿飞所从事或主张的科研工作跳过了科学归纳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概念的形成阶段和理论的形成阶段。上面说了,这样的科研工作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鸿飞把这工作方法上升到了科研方法论高度,而视之为科研方法论原则,却是有误导科研的负面意义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20571.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学术道德问题不应被纳入法律范畴——与唐凌峰先生商榷
收藏 IP: .*| 热度|

10 曹利军 刘全慧 刘玉平 曹广福 张星元 迟菲 刘畅 iwesun airenao wangweiwei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