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略论哲学文章与科学文章的评价标准

已有 6440 次阅读 2009-3-7 21:28 |个人分类:理论探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哲学文章, 科学文章

 

以“哲学文章与科学文章”为题目来写文章,这在我还是第一次,其缘起在于,我来科学网这两年多来,写了不少哲学文章,在效果上获得好评者较多,受到批评或指摘者也不少,就后一种情况而言,多数是认为我的文章“大而空”,具体的讲,就是缺乏事实数据。我对批评或指摘者的意见是肯定的,因为我承认,我的哲学文章相比于其他博主的科学文章以及自己的历史文章来说,确实是具有“大而空”的特点。这里我想就这个“特点”谈谈我的看法,以便与科学界的博主和网友作进一步的思想沟通,这种沟通应可算作是哲学与科学之间相互沟通的具体形式之一,开展和加强这种沟通有助于哲学与科学之间有效的合作。

 

天下文章,无论其结构如何,是松散的还是严密的,是混乱的还是有条理的,都是一个话语系统,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而每个词都是标志一定概念的,这里词与概念构成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由此来看,整个文章就是由一定的话语系统与相应的概念系统所构成的统一体,其中话语系统是文章的形式,概念系统是文章的内容。研究和评价一篇文章,可以有三个不同的角度:一是从文章的形式方面来研究和评价它的话语系统的构成方式;二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来研究和评价它的概念系统的构成方式;三是从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方面来研究和评论它的话语系统与概念系统的结合方式。本文是从其概念系统的构成方式方面来研讨哲学文章与科学文章的关系的,因而实质上是研讨哲学概念系统的构成方式与科学概念系统的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的。

 

哲学与科学原本是混然不分的,在西方是到了近代才逐渐分化。有“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之称的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近代较早对哲学与科学做出学科分划的学者之一。培根是明确主张把哲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在知识建构上,他认为是先有科学,然后才有哲学的。(参见拙文《试论科学认识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及归纳主义的缺陷》)培根的观点到了现代被发展为两种不同哲学观: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哲学是以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是科学哲学观,认为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领域的学问。从知识建构角度看,这两种哲学观都是肯定了先有科学,然后才有哲学的,所以我把它们看作是对培根关于哲学与科学相互关系的思想的继承与不同形式的发展。本文是基于这个观点来研讨哲学概念系统的构成方式与科学概念系统的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的。

 

所谓先有科学,后有哲学,就是说先有科学知识,后有哲学知识。就文章的内容而言,是先有科学的概念和概念系统,后有哲学的概念和概念系统。科学的概念从哪里来?科学的概念是基于科学观察所获得的事实和科学实验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对这些事实数据的分析而从经验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仅就科学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来说,科学的概念是经验科学活动的产物。进而就科学的概念系统的形成过程来说,科学的概念系统是理论科学活动的产物。

 

从理论上讲,科学文章无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来阐述相关概念的文章,一种是根据既有的概念来阐述这些概念关系的文章。前者向人们提供的是有关概念的知识,是为概念性文章;后者向人们提供的是有关理论的知识,是为理论性文章。实际上,这两种类型的文章常常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尤其是理论性文章,通常首先要阐述相关概念,然而再阐述相关理论。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文章中,概念性文章在阐述相关概念时,必须提供相应的事实和数据,并且所提供的事实和数据必须是充分的。概念性文章的科学性,首要的也是关键的因素是在于其文章所提供的事实和数据是充分的,即通常所谓“有据”,其次才是分析的条理性和概括的合理性,即通常所谓“有理”。必须“有据”“有理”,才能确保其文章的科学性。

 

与概念性文章相比,理论性文章是基于“有据”“有理”的概念,对既有的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加以论述。对于这种论述来说,“有据”不再是有充分的事实和数据,而是有以充分的事实和数据作为支持的概念,也就是所使用的概念都不是凭空杜撰的假概念,而是从充分的经验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真概念;“有理”则不仅是条分缕析与合理概括,更是合理的推理与综合,换言之,理论性文章的“有据”“有理”,就是它的概念系统是由一系列真概念按照某种逻辑次序构成的集合体。

 

因此,理论性文章的科学性,除了它所使用的概念的真实性以外,全在于它的概念系统在构成方式上合乎逻辑规则。相对于概念性文章,科学的理论性文章的生命是在于它的“有理”,而不在于它的“有据”。吾观今之中国科学界对论文的评价标准,普遍地存在着重“有据”而轻“有理”的倾向,这既是好事,又不是好事——重“有据”是好事,轻“有理”不是好事。特别是,如果认为无论什么科学论文,都必须提供充分的事实和数据,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就等于说,所有的科学论文都应该也必须是概念性文章了。

 

科学的理论性文章是不必直接提供充分的事实和数据的,只要它所使用的概念是真实的而非凭空杜撰的就行。如果要检查一篇理论性文章在内容上是否客观可靠,应该是检查其中的概念是否为真概念,例如,假使文章中出现了“克隆”概念,则凭迄今为止的科学知识,很容易判定它是真概念,但假使其中出现了“永动机”概念,则同样凭迄今为止的科学知识,也很容易判定它为假概念。

 

因此,要评价一篇理论性文章是否具有科学性,除了要检查它的概念是否为真概念以外,就是要检查它的概念系统是否是合乎逻辑规则的概念系统。

 

至于哲学文章,它的概念原则上应该是来源于科学,其中有些是直接来自于科学,有些是通过对科学概念作进一步抽象而获得。如果是直接来自于科学的概念,其科学性应该是不容怀疑的,如果要怀疑,就等于要怀疑科学。如果是通过对科学概念作进一步抽象而获得的概念,其科学性是在于对科学概念的抽象是符合逻辑规则的。但是,实际上哲学概念的来源并不限于这两种途径,此外尚有几种可能的途径:或来源于哲学史,或来源于宗教,或来源于其他学科,或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人们日常所见的哲学文章,其概念的来源是多渠道的,因此,评价哲学文章,其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不同于科学文章的评价标准的,否则,如果坚持以评价科学文章的标准来评价哲学文章,那就必须使哲学跟一切非科学的学问(包括历史上的哲学)都划清界限,只与科学打交道,从而使哲学成为地道的科学哲学,这也就是要消灭宗教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等等,甚至连哲学史学科也得消灭,因为只要是研究哲学史,其研究论文的概念必然主要是来源于历史上的哲学。

 

因此,评价哲学文章,其可行的标准应该是逻辑标准,即它所使用的概念应该是清晰的,并且其概念系统在构成方式上合乎逻辑规则。换言之,评价哲学文章与评价科学的理论性文章除却其概念要求不同以外,其标准应该是一致的,都是逻辑标准。其差异只在于:评价科学的理论性文章,要求其概念都必须是有来自于观察与实验的经验材料作为充分根据的真概念;而评价哲学文章,则仅仅要求其概念必须是清晰的,至于其概念是否为真概念,原则上是不作考虑的,如果也要求其概念为真概念,则这种真概念的标准应该不同于科学的真概念的标准,即哲学的真概念不必是有来自于观察与实验的经验材料作为充分根据的真概念,而是只要它们不是凭空杜撰的就行,换言之,其真概念之真,是在于它们有其确切的来源出处,而不管它们是来源于哲学史,还是来源于宗教抑或其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18978.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中、西医的差异是医学科学领域的时代性差异
收藏 IP: .*| 热度|

3 杨秀海 迟菲 CHAOGER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