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huetzenhof 维也纳大学

博文

维也纳郊外的“瓦豪”风景道

已有 6795 次阅读 2009-2-19 05:21 |个人分类:维也纳写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文化遗产, 维也纳, 瓦豪, 风景道

       风景道作为旅游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是伴随着汽车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上升和汽车服务业的兴起(如汽车旅馆、服务站等),欧洲人户外游憩兴趣日益增加,行程便成了亲身的经历和快乐的体验。以自驾车方式旅游,更充分地拓展了旅游者途中景观观赏的范围,将惯常的旅游成本转变成旅游者特殊的旅行收益,风景道就此雨后春笋般兴旺发达,并持续不衰。

 

        瓦豪风景道位于维也纳市西北部,延伸在多瑙河岸,从小城梅尔克(Melk)到小城克莱姆斯(Krems),全长近40公里。以“瓦豪(Wachau)”做标识的道路实际上有两条,一条是多瑙河左岸的3号公路,另一条是多瑙河右岸的33号公路。他们又都被称做“浪漫之路”(Romantik Strasse)。

        其实,“瓦豪”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区域,它既是天堂般仙胜的山光水色,也是古韵神秀佐伴着的醇酒香肴,还是脍炙人口的传奇轶事,以及大修道院上空飘荡的光灵。“瓦豪”是文化,是维也纳人的根脉。

 

珍珠远去 葡萄深浓

 

        “瓦豪”是富饶的,从古至今。历史上,在多瑙河猎获珍珠是个很普通的职业,瓦豪地段的多瑙河有20多公里长曾经是珍珠的重要产地,其所产珍珠质量堪称上品。

        想当年,那些在多瑙河里“采珠”的人不屈不挠、艰苦寻觅。据说,从事这个职业必须具备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因为他们可能需要打开成千上万颗贝壳,才能找到一颗珍珠。对于“采珠”人而言,他们的一生并不曾有丰厚的收益,有的只是永远的期盼。他们就是为了那份期盼而努力着,耗尽他们的生命。今天,能让人们想起“采珠”人的是那个珍藏在梅尔克(Melk)大修道院里的天主教立教冠,她是由100多颗多瑙河河水珍珠镶嵌而成的。

        珍珠随着历史而烟遁水远,惟有葡萄之光芒依旧,愈加丰富着“瓦豪”的经济。有人说:葡萄是多瑙河赐予“瓦豪”的流淌的金子,“瓦豪”的财富是通过酒槽流出来的。

        种在“瓦豪”的葡萄,画染着绵漫坡地,淡荡风光,剪成翠幽一行行。“看不够,无穷秀”!

 

        多汁的葡萄必须近水栽植,土壤含水量要求在70%以上,然其根部却不能沤水,惟有这多瑙河边的“瓦豪”阶地是最理想不过的家园了。葡萄藤爬蔓,不耐风揉,海拔仅仅200米左右的“瓦豪”倚靠着海拔700----800米的窑岭(Jauerling)和摩尔山(Muehlberg),风焉能摧之;葡萄2530时生长最快,超过38时果便不能成熟。这个温度界限几乎囊括了“瓦豪”地域的春夏秋三季。

        得天独厚的条件把施皮茨(Spitz)城堡山造就成了每年给酒农带来上千桶优等葡萄酒的“千桶山”。千桶,多否?不多也不少,足矣!这是当地人的生产观:不求批量生产,但求品质精良。午餐后,随手翻读当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获得一则消息: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院士已经倡议推行“种三产四”之丰产工程,就是力争用三亩地产出四亩地的粮食。联想到以前所受的教育也是把“创高产”作为基本的生产原则。对比之,不能不慨叹中国 “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如此更明白了生存条件乃生存观念的基础。真是不看不知道,各自招术妙!

名为施皮茨儿(Spitzerl)的酒家就安在“千桶山”下,从南面和西面都可进入,酒家的云窗木阁和绿色春意巧妙搭配,叠放的酒桶沐浴在柔和的灯光中,和着幽暗和静谧,添了几许浪漫。“酒盏深和浅,迷望多瑙烟波,感受画栏庭院,情怀如水,何逊在宫阙”。

               

        11月中旬的马丁节(Martin)才是瓦豪葡萄庄园最重要的节日。 那一天,酒家各个宾客盈门、人声喧腾。因为“葡萄新酒”是被酒家赠送的,不花钱而尽享美味,谁人不快哉!取自当年葡萄而酿制的“新酒”,从这一天起将开始全年供应了,HURRAHURRA

 

另类女神----肥美的维纳斯

 

        你信吗?那个身高仅有11厘米,年老、臀肥、乳硕、“性器”鲜明的裸体女人,就是出土于“瓦豪”魏林村的“维纳斯”。 她的脚被深深地插在土里,她的脸又深深地埋在胸前。

             

        到了今年(2008年),这个维纳斯已经面世整整一百年了。据专家称,她本是25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物。翻查史料,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在氏族内部,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由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显然,那是个“女人至尊”的时代!

       上古人类对于生殖冥冥无知,新生命从女人腹中诞生,神奇得几乎不可思议,莫不对此顶礼膜拜。特别是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氏族部落之间不断出现的战争,都依赖“人丁兴旺”。生殖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女人的事情,而是社会行为。只有繁衍生息,氏族部落才能发扬壮大,而当时的人口趋势又是:生得多,存活少,因此必须鼓励女性生育。可见,当时女性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其真正原因是女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殖功能。 

    为了生存和繁衍,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初民对于性爱的渴望。由此产生的“生殖崇拜”,与子嗣密切相关的性器官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

        从法国到俄国,整个欧洲大地呈带状分布着60余个原始的女性偶像,诸如:莱斯普格(Lespugue)、格丽马迪(Grimaldi)、萨维纳诺(Savignano)、多尼维斯童伊斯(Dolni Vestonice)、毛拉瓦尼(Moravany)、嘎嘎丽诺(Gagarino)、考斯坦琦(Kostenki)、艾利斯伊维琦(Elisseevitchi)、奥迪沃(Avdeevo)等等。图片显示出这些偶像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面部的刻画被忽略,主要强调肥大的臀部,突出表现的是硕大的乳房、大得下垂的肚子和生殖器,体现出原始人对生殖的巨大热情。也表明了在上古人的观念里生育众多的女人最美丽,最有资格成为纪念物,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成为保佑多子多产的护身符,成为当时社会发展依赖的“性”标志。

    这是一个从兽性(性欲本能)到人性(纳入伦常秩序道德),再到神性(神圣化,生殖崇拜)的过程。这也应了孔夫子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盾石城的英国因缘

 

        盾石城(Duernstein)不折不扣地挑逗着人们的照相动机。没有它,就没有对瓦豪历史的透视理解。盾石城海拔209米,人口近1100人。这座小城由古老的城墙包围着,山顶上的城堡废墟更添神秘的色彩。城中心的奥古斯汀修道院,其尖顶和兰白色彩在奥地利的教堂中很是与众不同。前不久去了英国,大彻大悟,“却原来,它与英式教堂风貌相仿。”大胆猜测,其建造应该与英国有某些连带关系。

               

        不管怎么说,盾石城与英国的诺丁汉市在历史上确实共同书写了同一个故事,却是不争的史实。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应该算是八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为著名的一次了。因为有很多历史名人参与,诸如: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腓特烈一世,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他即是德意志国王,也曾经是意大利国王,他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被称作“狮心王”的英国国王理查一世(Richard I(理查一世在奥地利被俘中,曾被与狮子关在同一房间中,奥地利公爵原本希望狮子将其吃掉,却没有想到,理查出乎意料地率先从狮子喉部将狮子的心脏活生生地取出,并当众吃掉。故而得美名“狮心王”),以及号称“尊严王”的法国国王菲力普二世(Philip II)。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狮心王”理查回国途中,经过奥地利时没有很好地侨装隐蔽,被奥地利巴本堡Babenberg家族公爵利欧波德五世Leopold V)发现,并将其俘获关押在了盾石城Dürnstein)的城堡里。

    由于法英两国向来矛盾重重,法王菲力普二世趁挑拨留守英国的理查王弟弟约翰,篡取王位。有了法王的支持,约翰坚决拒绝赎回理查王。

    此时,英伦三岛中部的诺丁汉市,一望无际的舍伍德林地(Sherwood Forest)中,罗宾汉结草为荡、占山为王,率领一群草寇,坚决反抗侵略者诺曼人的压迫,誓死忠于英国“狮心王”理查,他们杀恶除霸、劫富敛财,最终帮助赎回理查王,粉碎了约翰的阴谋。

                   

这个故事把奥地利瓦豪区域盾石城英国的诺丁汉市串连成了一条妙趣横生的历史事件旅游路线。如今,盾石城城堡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狮心王”理查被歌手布朗多(Blondel)通过歌声救出的传说也成为颇有吸引力的旅游宣传史料。

 

小城老旧而美丽

 

    “古老的、小巧的、静寂的奥地利小城,有和谐的环境,俊俏的民居。”

 

站在克莱姆斯的城中古街

被精美别致的店铺、花枝灿烂的庭院包围着
缓缓地走,慢慢地看

有着前所未有的放松

 

跟着自己的感觉
按图索骥……

探访着陌生的人与事

用自己的触觉……
记录每一个经历

    

尝试着……
多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

好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寻觅……

 

    据说,克雷姆斯城是奥地利境内人类史最悠久的地方,大约在35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这座古老的小城,传统文化色彩甚为浓烈,新潮似乎与这里一直无缘。建于1480年的石门以其敦厚和古朴的风格成为欧洲中世纪四大石门之一。 落日余晖下悠长的石板长街和风雅的店铺,古宅深院镶嵌着浮雕,也矗立着塑像。正是因为这些古典美,这里才有了别样的精致生活。

        古城虽古,然而,本地人也好,外来人也罢,都不曾对其有半点审美疲劳,反而令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深化了对传统的依恋。这些外在美的触觉,不断地给人增添着一种朦胧的印象,一种对古人生活模模糊糊的构想……

        归属于克莱姆斯的文艺复兴小城——石城(Stein),如今中世纪风采依旧。石城的著名画家施密特(Martibn Johann Schmidt)不仅用巧夺天工之笔装点了“瓦豪”的教堂和修女庵,也把“瓦豪”的美丽传向了世界各地。

 

自是寺院第一流

 

    如果坐船游览多瑙河, 峰廻路转之后,一座伟岸建筑赫然涌入眼它高居几十米的峭壁岩石之上,反衬着漫山遍野的青绿,云间水远,把多瑙河的山口空间装饰得豪华壮美,它就是天主教本笃会大修道院梅尔克(Melk)。

                   

        梅尔克修道院站在“瓦豪”的发端,是“瓦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直接因由。在修道院的门口, 立着一座大理石石碑,碑文上刻着“世界文化遗产——瓦豪(World Heritage----Wachau)”的字样。

        步入修道院内,立刻感到气氛非比寻常,那宏大的气派、金碧辉煌的装饰,不经意间都流露出那么点儿皇气。

        果不其然,书中说:该建筑最初建于十世纪,就是奥地利皇家前身的巴奔堡家族所建的城堡,是烈奥波特一世从巴伐利亚南下之后的首选定居地。十一世纪末,巴奔堡家族的势力不断扩大,首都也迁往维也纳。 烈奥波特三世便把这座城堡当做礼物赠送给了天主教中势力较强的本笃会。从此,梅尔克(Melk)大修道院一直与皇家的亲密关系绵延不休。皇家出行,必于此逗留。

        登上高耸的台阶,近200米的长廊两侧悬挂着奥地利每个皇帝的肖像,庄重地告示其与皇族的渊源。陈列室里,皇家用过的器具、穿戴过的服饰、使用过的兵器都成为这个修道院最引以自豪的展品。

        步入修道院的露天迴廊,临水远望,画堂无限深幽。日高烟敛,游意稠浓。

       尽管囊中羞涩, 受那果香味道的诱惑,或许的确燥热干渴,在露天吧台上点了一杯修道院自酿的白葡萄酒。当一盏清亮透明的尖底高脚杯摆在面前时,我禁不住先呼吸了一口空气中的清新,才握住杯脚,将鼻尖探入杯内,轻轻地一闻,幽雅浓郁的香气,从鼻入喉,凉丝丝悦人。含一口在舌头上滑动,酸软、涩绵,奇爽无比。

        一路风光漫道,挥之难去,太多惊叹,太多收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839-215885.html


下一篇:2009年9月,维也纳将举办国际地理科学大会
收藏 IP: .*| 热度|

5 吕鹏辉 马雷 刘进平 陈国文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