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huetzenhof 维也纳大学

博文

神奇的大自然 —在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经历“矿石之旅” 精选

已有 9166 次阅读 2017-5-6 05:38 |个人分类:维也纳写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当全社会,当富豪们热爱艺术品的时候,我却偏偏对大自然的馈赠情有独钟,特别地膜拜于大自然的“手笔。观看世界十大自然史博物馆之一的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那些奇珍异石,色彩斑斓、种类纷繁,产自全世界,异乎寻常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成为我爽到精神里的乐事。


这些坚硬的石头,滔滔不绝地向我倾诉地球的进化过程,用它们美丽的形态把地球的历史一览无余地摊在我的面前。这些矿石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对进化史的认知,原来地球的进化,是以矿石的进化为根基的。这些美丽的面孔,迷乱了我的心智,对此我开始深信不疑。



每每说到进化,脑海中不知不觉地浮现出:从菌类到三叶虫,从菊花石到鱼类,乃至哺乳动物的物种进化过程。但是,有谁能够想到,如果没有矿石的进化,生物进化便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状况。


2017年4月15日起,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把“地球进化史”作为专项研究,并用其结题之成果推出了规模宏大的“矿石进化“展。

这个项目得以实施,首先要感谢一位“矿石痴人“--DI Christian Pröglhöf。 Christian Pröglhöf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化石爱好者,他尤其对那些灭绝已久的无脊椎物种如痴如狂。用几十年来的时间收集世界各地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化石诸如三叶虫、菊花石等。

这位了不起的化石收藏家,在2016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个人的千余件古化石藏品赠与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这便是此研究课题得以立项的基础,也是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在地质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巨大收获。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过“矿石之旅“,走进宇宙的奥秘,来一场惊心动魄的体验吧。

大约40亿年前,我们的家园开始了“黑色地球时代“。那时,大大小小的天体相互不停地撞击。在某一个朦胧的天体上面,火山肆虐地喷发,就像母亲腹中的婴儿,即将在剧烈的阵痛中问世。



在刚刚诞生的地球上,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山岩浆炽热、滚滚流淌。每每安静的空挡,岩浆便冷却而凝固,周而复始,几经回合,矿石界的先驱者玄武岩和花岗岩由此在大地表层打下了地面的牢固根基,好像给软体的地球穿上了坚硬的盔甲。这个时期,地球矿石中大约只有1500种矿物。



距今40亿至10亿年之间,开始了红色地球时代地球运行日趋稳定,弥漫着的火山灰也逐渐沉淀下来石灰岩也开始分解沉淀,产生了碳酸盐、页岩和叠层石。

期间,在大约25亿年前,氧气在大气层中形成,广泛分布的铁矿石越来越多地被氧化,地球上遍布以铁含量为主的火红的美丽石头。比如:金刚石、金红石,还有石墨等。这个时代,地球矿石中的矿物的矿物成分已经超过4000余种了。




之后,进入了“白色地球时代“,地球的气候风云逆转,在距今10亿至5亿年前,整个世界成为白雪皑皑的冰封大地。白色的寒冷期不仅阻滞了矿石的进化过程,也干扰了生物的进化。



从5亿年前至今,太阳、月亮、繁星闪烁,已如我们今日所见之景象。地球开始了新纪元--“绿色地球时代“

在这个时代,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生物的种类发生了大爆炸。博物馆的藏品实实在在地展示出:在大约距今5亿4千年左右的矿石中,广泛地存在着动物的甲、壳、骨骼和牙齿。比如:菊花被镶嵌在文石上,即所谓的“菊花石;磷灰石里普遍堆积着脊椎动物的牙齿和骨骼。

这个时代,矿物种类已经达到5000种之多。这个时代又被细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距今约5.7亿年至2.3亿年前,海洋里出现了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笔石珊瑚等。三叶虫长相奇特,像一个披甲上阵的骑士,不仅头部坚硬,尾部也如盔甲,可以想象它该多么笨拙啊。

软体动物“菊花”美丽绚烂,曾经是距今4亿年前沧龙和蛇颈龙的主要食物。


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在这个时代的岩层中出现了很多恐龙的化石。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史前大灾难,灭绝了当时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生物。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地球的矿石有了结晶岩。哺乳动物越来越多,并在亚洲或非洲分别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839-1053231.html

上一篇:“天堂” 与 “地狱” -- 度假在 “鸟儿绮丽湖”
下一篇:开着电动车看世界
收藏 IP: 62.178.98.*| 热度|

16 刘全慧 尤明庆 冯永春 杨帆 蒋迅 史晓雷 武夷山 丁祥欢 曾荣昌 黄永义 强涛 石磊 陈湘明 xlsd ljxm twhaot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