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 (ALPSP) 主办的期刊《学术出版》 (Learned Publishing ) 一直关注网络出版的发展变化,始终站在出版研究领域的前沿,其关于编辑出版研究的很多内容是值得借鉴的。为此,中国科协在与 ALPSP 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于 2006 年 9 月正式启动了翻译出版《学术出版》精选论文的计划。本人作为参与者之一,保存有部分论文的中英文全文电子版文档。访客如果需要其中的某些论文全文,可通过 Email 与我联系。
以下依次为该书的目录、序、前言:
目 次
序
前 言
学术研究与发表
从投稿作者的观点出发定位学术期刊 (3)
变化中的学术传播体系:资深研究者的国际调查 (14)
作者对学术出版的看法 (43)
作为度量科学进步和科学家产出的出版物 (57)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作者需要什么? (65)
说出自己的心声:作者与学术期刊出版 (81)
网络出版与链接
学术传播方式的转变 (95)
科技医学类期刊出版者使用的元数据:当前情况综述 (106)
纯电子期刊:是取消印刷版的时候了吗? (116)
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 (125)
淘金热过后 —— 参考文献链接的黄金时代 (133)
CrossRef 及其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140)
面临抉择的 CrossRef (148)
开放获取与存档
科学、技术与医学期刊出版的几个关键问题 (163)
出版者与作者的关系:一道变化的风景线 (169)
作者与开放获取出版 (179)
开放 获取出版模式:学术出版商的机遇还是挑战 ? (187)
开放获取 : 将来的结果如何 ? (197)
学会经营模式与开放获取: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最新资助研究项目概述 (209)
开放文档及其对取消期刊订阅的影响 (223)
期刊利用与经营
印刷版与网络版的阅读情况对比:通过载体将认识与现实匹配 (231)
HighWire 出版社:出版商驱动创新之十年史 (235)
探查 STM 出版市场 (249)
学术期刊出版的真实费用 (258)
学术期刊定价模式的核心问题 (274)
序
自 1665 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哲学汇刊》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 , 直到 20 世纪末叶 , 学术期刊有两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其一,学术期刊界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同行专家评议机制。这一机制使得期刊所发表的研究发现更为可信,堪称 “ 知识 ” ,而学术期刊本身也因此成为 “ 科学备忘录 ” ( minutes of science )。其二,学术期刊出版是以纸介质为中心的,即期刊的生产和发行都是围绕着如何将论文印出来并且被广泛阅读来进行的。
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上述学术出版的第一个特征正在受到作者自我存档和机构仓储等新型发表方式的冲击,而第二个特征逐步受到网络出版的挑战。
在数字环境下,科学家做研究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研究成果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有些研究项目生来就是数字的,其研究发现(如三维图像、大型数据等)已经不能用纸介质、而只能靠网络来传播和交流。从成果利用的角度看,学者以到图书馆查阅印刷版期刊为主要的文献查询手段,受到利用各种网络搜索工具在屏幕上浏览的强力挑战。学术出版是为学术研究和交流服务的,它们从印刷走向网络,使期刊的发展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注意到了国际上学术出版界的这些变化。 继 2006 年 8 月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北京共同举办科技期刊在线出版研讨会后,很快组织人员翻译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 ALPSP ) 主办的《学术出版》( Learned Publishing )刊物上的部分论文,并以《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为名正式出版。现代学术出版归根到底是在欧洲最先发展起来,而且目前仍由欧美国家主导。所以,了解国际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界在做什么、怎么做,尤其是在研究什么、以后怎么做,对我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看了《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书稿后,我有 四 点感想,或者说是对国内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者和研究者的 四 点建议。
第一,编辑出版要适应数字环境的要求。相当多的作者和读者在运用网络进行文献查询,有些专业甚至在网络上开展研究或执行研究的部分工作,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尽快使纸型学术期刊向以网络出版等新型数字型态的学术期刊的转变。举一例说明。在过去,评价一篇论文或者是论文的作者时往往看论文的被引频次,有时甚至还用发表这篇论文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网络时代,如果要评价某篇论文或某位作者对科学的贡献(亦即评价出版的有效性),用单篇论文的在线下载次数或销售量。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是否开展了充分的研究,做了足够的准备?
第二,要关注期刊的品牌建设。虽然从理论上讲,在网络平台上人人平等:只要你的期刊上了网,都有机会被检索到。但是在线浏览、阅读期刊论文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包括时间和金钱。一个没有品牌影响力、甚至形象不好的期刊,是很难吸引读者去全文阅读、打印其论文的,更不用说付费下载了。品牌建设的主要方面是期刊的内容质量(目前主要靠稿源和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来保证)、编辑出版质量等。此外,服务质量也很重要。比如期刊是否满足了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的需求?参考文献是否也可在线链接?读者利用期刊论文是否方便、快捷?等等。
第三,要重视期刊的经营问题。国外商业出版者(如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出版集团)和一些学会非常重视期刊经营。国际上有很多学会将期刊经营所得用于维持学会运转、支持开展各项科学和教育活动。期刊质量高、有影响,才能拿去经营;期刊经营得好,人力、财力、物力俱备,就有可能去争取更好的稿源、请更好的编辑(包括主编)、提供更好的服务。当然,中国的国情不同,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也不同,学术期刊大都有部门或单位支持,经营的动力不足、压力不大。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期刊都马上去挣多少钱,而是要强调未雨绸缪,要学会树立、宣传、维护自己的期刊品牌,要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增强竞争力。
第四,期刊研究要有新思路。通过《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一书,可大致了解国外同行在研究什么。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会给我们研究立题以许多启示。另外,期刊研究手段需要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度规模的调查,利用先进技术,科学分析调查结果,积极引进国际合作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翻译出版国外学术期刊研究论文尚属首次。这是执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和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 “ 请进来 ” 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取得良好效果。
冯长根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2007 年 5 月
前 言
在信息时代,学术期刊出版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技术发展和观念更新既给传统出版模式带来机遇,又提出挑战。在这个时代,作者发表研究成果的动机、编辑出版的手段、用户或说读者的需求、期刊的经营模式都日趋多元化。国际上主流的学术期刊大都完成了从以纸本出版为中心向以网络出版为中心的转型。用 CrossRef 的首席执行官 Ed Pentz 的话说 :“ 所有东西都在线 —— 如果不是,它就不可能存在;所有东西都互联 —— 如果不是,它也不可能存在 ” 。
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以下简称 ALPSP ) 主办的期刊《学术出版》( Learned Publishing )一直关注网络出版的发展变化,始终站在出版研究领域的前沿,其刊发的论文或是对理论问题的前瞻性探讨,或是对当今热点问题的回答,或是对技术手段的剖析。《学术出版》发表了不少基于大样本调查的研究成果,作者的地域和行业分布也比较广泛,可以说,其关于编辑出版研究的很多内容是值得借鉴的。为此,中国科协在与 ALPSP 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于 2006 年 9 月正式启动了翻译出版《学术出版》精选论文的计划。
本书包括 4 个部分,即“学术研究与发表”、“网络出版与链接”、“开放获取与存档”和“期刊利用与经营”。选译的 25 篇论文,从具体内容到写作风格都各有千秋。但从中可以看出,国外学术出版界的研究工作比较注意解决实际问题、比较注意用数据说话、比较注意言之有物和言之有据。希望国内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界能通过本书得到有益的启迪,思路得以更加开阔。希望本书成为中国学术编辑、出版界了解国外动态的一扇窗口。至少知道国外同行们在关注什么、如何关注,以及有什么新见解、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
需要说明的是,《学术出版》原文的参考文献有顺序编码制和著者 - 年制 2 种,翻译时未作改动。文后参考文献和作者信息均 “ 全文 ” 照搬,且未译成中文。目的是为了方便中国读者通过引文,更多了解国际学术编辑、出版界的研究项目、方法和成果,便于读者直接与原文作者取得联系。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选译的论文篇目最初由 ALPSP 提出建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编审颜帅博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胜利博士、浙江大学张月红编审(《学术出版》杂志编委)对该建议篇目提出具体的增删意见,最终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选定。参加本书翻译的人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部任胜利、徐卫国、莫京、王久丽,清华大学学报李丽、王强、陈禾、张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程朋军、王云琦。颜帅、任胜利和清华大学学报主编杜文涛教授审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权室单亭主任与国内外有关机构联系,取得在我国出版《学术出版》的授权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对他们在本书的选文、翻译和出版中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致以衷心感谢。
由于本书是多位编辑同仁翻译多位国外作者论文的集合,译文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有了本书的经验,相信以后类似的工作会顺利得多。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翻译、审校等提出批评意见,对可能开展的后续工作提出建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学会学术部
2007 年 5 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胜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20818.html
上一篇:
《科学计量学》中文版专辑问世 下一篇:
科技写作漫谈 (11):引言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