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追逐名利而产生的引用操纵手段具有多样性,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较广,包括作者、审稿人、期刊编辑等。具体表现为:作者在发表论文时引用本人或利益团体曾经发表的但却与本论文内容无关的文章;审稿人在同行评议时诱导或暗示作者引用其本人发表的非必要引用的论文;期刊编辑在给作者反馈修改意见时要求作者添加与论文内容相关性不大的期刊文献;不同期刊之间为提高影响因子通过建立小群体达成协议实施互引等。论文引用失范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出版界、科研管理部门的关注,并且已有针对性的“规范”出台。本文依据学术论文的引用失范现象,总结与追逐名利相关的引用失范主要表现形式,进而分析利益驱动下论文引用失范的原因,并探讨期刊如何防范此类引用失范行为。
1 与追名逐利相关的论文引用失范的主要表现
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根据观点论证或信息拓展的需要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是学术交流过程中尊重同行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基本态度。正确的科学引用是建立在合理、规范引用基础上的。然而,由于相当多数量的评价活动直接将高被引与高水平、高质量挂钩,将论文或期刊的被引频次作为研究评价或期刊评价的主要标尺,从而催生了各种不合理引用现象。依据引用操纵的主体及动机的不同,可将主要的引用失范行为归纳为以下3种表现形式:(1)不合理的作者自引或期刊自引;(2)以作者或期刊为主体构成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引;(3)期刊审稿人、编委或编辑、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团队负责人等依靠学术职权或地位强求他人引用。
1.1 不合理的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
自引是指作者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或期刊引用本刊所发表的文章。由于研究工作的延续性或期刊论文的相关性,自引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合理的自引主要指受到作者或期刊编辑人为操纵的引用。这类自引通常很隐蔽,有时处于“灰色地带”,难以明确判断它是否“不合理”。
由于实际引用的需求差异较大,因此很难界定合适的自引比例标准。基于Scopus数据库中1996-2018年全球近700万名学者的引用统计表明,引用数量最多的前10万名学者自引率的中位数是12.7%,其中自引率超过50%学者占0.25%,个别学者的自引比例甚至高达94%。Scopus数据库中收录论文数量超过5篇的作者自引率中位数为15.5%,其中自引率超过了40%的作者约占7%。据此似可认为,如果自引率高于30%(超过700万名学者自引率中位数的2倍),就有可能属于需要关注的偏高自引。
除作者自引外,期刊自引在研究评价和期刊评价中也备受关注。期刊文章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常常被视为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期刊为提高质量和影响力,时常通过高质量的编辑出版服务、组约重要研究成果、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表周期、加强学术推介等多种途径提高文章的影响力,进而提高论文的被引和期刊的影响力指标。但也有期刊为了提高引用而暗示投稿作者引用本刊发表的文章,导致期刊异常高的自引率。有关期刊自引率及影响因子操纵的讨论由来已久,SCI的文献计量学者基于2002年《期刊引证报告》(JCR)中全部期刊的引证数据分析,将影响因子中自引率贡献大于20%的期刊称作“高自引率期刊”。
1.2 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引
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比较容易被发现和判定,但作者之间或期刊之间抱团形成利益共同体,相互大量引用彼此的论文,是一类比较隐匿的引用失范行为。利益共同体之间的这种非正常引用被称为“友情互引”(friendship citation)或“引用农场”(citation farms),大量的非正常互引使引用指标变得虚假和无意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某学者的10 458次引用全部来源于1 029篇论文,平均每篇论文贡献了10.2次引用。
期刊互引的主要表现是引用堆叠(stacking),即期刊中1篇或多篇论文的引文高度集中于某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为表征期刊被引用的广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等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期刊互引指数”的指标。该指标是指某期刊的被引集中度与该期刊所属学科的平均被引集中度之比。期刊的被引集中度是指把引用某期刊的期刊按引用该刊的次数进行降序排列,累加该期刊被引次数至总被引频次的50%时所对应的期刊数。如果期刊被引频次过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刊中,则有可能属于小集团互引。
1.3 依靠学术职权或地位强求他人引用
期刊审稿人、期刊编委或编辑、研究生指导者、研究团队负责人等群体可能拥有更多机会通过学术职权或地位强求他人引用自己的论文,进而提高本人或相关期刊的引次。
审稿人一般是根据期刊的要求以一定的判断标准系统地对论文的科学工作进行评价,对论文质量的提升可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审稿过程中指出论文不足并建议作者补充参考文献疏漏是稿件同行评议的正常行为。然而,某些审稿人和期刊编委或编辑依靠学术职权或地位,要求作者在论文中引用特定的与稿件内容不甚相关的文献,以达到提高文章被引数量或期刊影响因子的目的,这是一种“强权”引用,属于引用失范范畴。
2 缘于名利驱动的论文引用失范的原因分析
受利益驱动而导致文献引用失范的主要原因与研究评价中过于倚重论文的数量和被引频次、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密切相关。由于研究评价的导向,研究人员在项目评估和职业晋升、学术期刊在吸引优质稿源和等级评估等方面面临很大压力,导致部分人员或期刊采取非正当途径操纵引用等现象的产生。
综合分析作者和期刊的自引及互引、依靠学术职权强求他人引用等现象及各类研究评价体系,本文认为与追名逐利相关的论文引用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方面。
(1)各类机构评价或排名中不断强化论文数量和引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研究机构鼓励研究人员追求高引用。
(2)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审或职业晋升中发表论文的期刊“等级”越高或论文被引次数越多,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促使研究人员在追逐“名”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数量。
(3)科研奖励、研究项目考核、人才引进等重要评估一般对论文数量和质量有具体要求,这也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在逐“利”的过程中追求发表论文的期刊等级和引用。
(4)期刊的影响因子往往被认为是衡量学术期刊质量和学术贡献的重要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驱使期刊追求高影响因子以获得研究者的认可。
3 期刊论文引用失范行为的防范与处理
正如iScience主编Fiorani强调,对用于衡量科学质量指标的任何形式的操纵都应该被视为不道德行为。通过对追逐名利相关的论文引用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的探析,我们认为此类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应从政策引导、规范制定、改进评价方法、建立健全的惩处机制等全方位采取措施,从而在论著引用方面切实维护科研诚信,营造负责任的创新机制。
(1)淡化引用指标在研究评价和期刊评价中的作用。基于对引用失范的现象和原因分析,我们认为防范引用失范的首要举措是呼吁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正确看待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研究评价中不应将引用指标作为决定性因素。尽管定量的引用指标在评价研究者个人、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科学界和期刊界所需面对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最大程度合理使用这些指标,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
(2)加强宣传引导以提高论文作者规范引用的意识。论文引用和引用指标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科学界和期刊界所需面对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
(3)建立并严格执行引用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对于失范行为要零容忍,建立合理的惩处机制,及时发现并坚决惩处查实的引用不端行为,对于预防引用失范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字来源:杨海燕, 任胜利, 蒋恺, 冯景, 宋扉. 基于追名逐利的论文引用失范现象与防范措施. 编辑学报, 2022, 34(6): 596-602
全文阅读:基于追名逐利的论文引用失范分析.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