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三国中“徐庶”在曹营的一言不发,我的看法是,他不想被掠夺智慧。这样的事情,不仅上一个千年有。而且,徐庶是看不上曹阿瞒的,一个太监养子的儿子,窃据了高位,仍然有让人看不上的地方。所以,徐宁愿保持沉默,不向阿瞒贡献自己的智慧。或者说是,不愿意自己的智慧之果被掳掠而去。同样,司马懿起初也是不愿意为曹某出力气,也是有类似的理由的。而当司马无奈出山之后,曹某家族是处处提防他和他的儿子们的。曹某的江山是所谓禅让的结果,司马的后人也如法炮制,让曹魏禅让了。事实表明,司马可以这样对话曹操——别怪我儿子不客气,可是你逼迫我出山的啊。
这真是绝妙的讽刺——逼人出山的结果是,江山易主了。对于曹操而言,司马不出山,并非坏事,至少还可以把持他窃据的高位。司马不是驷马,不是可以随便驾御的。人才或许都是这样,让当权者心中畏惧?既想用人,又不好容纳人家。因为司马一出招,曹氏就要脱层毛。司马无奈出山,曹是搬起石头打碎自己的江山。这是应有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很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窃来的东西毕竟是窃来的。使用司马的结局曹操是没有料到的吧?这个聪明绝顶的人物,这个喜欢心中算计的人也有计算不出来的时候和地方。用之,而且疑之,曹魏的事情怎么可能好呢?曹氏是险些将司马整死的,要不是司马病了的话。
张松虽然智商比较高,可是也险些明珠暗投,以为曹操是可以投奔的人。张松的情况和徐庶不同。一个是心怀向往的,一个是被动去的。张松不被曹操使用,其实不是坏事,是减少了祸(蜀)国殃(川)民的危险的。
而孔明的情况就更不一样了,他是乐于和刘备合作的,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的。刘不来访问,宁愿躬耕南阳、宁愿高卧龙岗。从这一点上讲,孔明的幸福指数是比徐高的。所以前者可以鞠躬尽瘁,可以过度劳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而徐就不一样了,他就是要消极怠工。他时刻思想的是离开曹操那个家伙,哪里有什么积极性呢。
令人发指的是:掠夺智慧的人层出不穷。有些是道貌岸然的,有些是批着人皮的狼。有些则十分露骨。他们利用窃据的位子对处于弱势的人进行“潜规则”,不仅掠夺他们的智慧,还要让人家表示心悦诚服。这是不可能的。徐庶会向曹阿瞒先生朗读赞美诗吗?不会的。赞美诗是需要唱给值得赞美的人或者事物的。
在一些机构里,掠夺智慧的现象层出不穷、司空见惯了。这些现象是合理的?不是。这种现象是丑恶的,需要鞭挞的。
假如一个人的智慧,只能依靠某种位、势而得到承认。这样的承认,不要也罢。被并不美好的得位、势之人承认,不是好事情。
所以徐军师宁愿保持沉默,并且寻找离开的时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