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点思考
我校已经开始着手2025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目前处于调研阶段,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有了一点思考。工科学生,以工程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理工专业水平当然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方面,人文素养在工科学生培养中应该占什么位置?应该如何培养?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一直有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美术、音乐等等课程都是这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式。会背些古文古诗、讲个历史故事,画张画、演奏个乐器,对许多工科学生也不在话下。所以人文素养的问题似乎在高中已经解决,那么对工科大学生,是不是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通过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结合学校特色和定位,秉持OBE教育理念,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十二条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分解为若干指标点,以不同的课程支撑。其中与人文素养密切相关的指标点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毕业要求及其分解的指标点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材料类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 具有材料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 |
6.2 树立工程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的正确认识,了解企业经济 | |
6.3 了解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产业和社会、健康、安全、文化的关系,能能够根据这些关系客观评价材料生产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 |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材料类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 理解环境保护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思想 |
7.2了解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产业和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美丽化工、绿色化学化工 | |
7.3能针对实际材料工程项目,正确地分析、认识和评价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的影响 | |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类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重要思想,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
8.2尊重生命,主张正义,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具有科学精神 | |
8.3在材料研究项目实践中培养并践行材料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具有法律意识 | |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 能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并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听他人意见。 |
9.2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并主动与团队中其他学科的成员进行合作,带领团队完成目标任务。 | |
(10) 沟通能力:能够通过书面及口头表达形式,就材料类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能够使用规范的书面用语、格式撰写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能够通过设计文稿进行陈述发言,清晰、明确地阐述材料相关问题与研究结论,并与听众进行有效互动、交流。 |
10.2能通过外语了解材料技术领域的国际发展状况,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要求提出了那么多看来和数理化、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关系不大的条目,实际上是和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工程师的职业实践中,生产过程由人操作和控制,产品是为了给人应用,所以在学生未来的在职业生涯中,应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观点,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中除了考虑功能需要,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即我们所设计的装置、设备、工艺、产品,不仅要能满足生产和应用的功能需要,还必须是方便的、安全的、环保的、舒适的、美丽的。这些为人服务的理念必须通过人文类课程和实践逐渐建立和巩固,产生对人生理和心理,即人性的深入理解才能达成。具体到表1的毕业要求,其中6.1、6.2、7.1、7.2、8.1、8.2、9.2、10.1、10.2这些指标点都需要人文社科的课程或实践过程支撑。
在我们上大学的年代,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之说。作为工科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未来的饭碗和前途都系于理工专业课,所以都知道在理工专业课程上狠下功夫。至于人文素养,那时的多数同学甚少甚至没有学过音乐美术之类的课程,似乎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有很大的缺失。但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口的八成是农民,学生从小就和父母一起劳作。在城市,许多学生也能接触到父辈劳作的场景。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左邻右舍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很密切。这劳作和交往过程提供了大量体察社会、了解人性的机会,所以学校对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弥补。
而且,当年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主要用于解决有无的问题,人民从理念上也能接收许多不完美的设备、工艺和产品。即如当年大量存在的一元店、两元店,以劣质产品吸引顾客,虽然用起来不方便也不耐久,但因其廉价也生意兴隆。在我们行业的生产中,硝盐浴、氰盐浴等不环保甚至有剧毒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也大量存在。所以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在当年并未与当时的社会理念产生重大的冲突。
而如今,工业化、公寓楼、电子技术使学生几乎接触不到父辈劳作的场景,邻里交往、同学交往也由于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大大削弱。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同伴间的交流都明显减少。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虽然有若干人文课程培养其人文素养,但实践的机会极少,使学生对人性的了解有明显欠缺,特别是对他人的理解、体贴、关怀存在明显的不足。这势必影响其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和实践,成为其通过工程实践服务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障碍。
况且,对人性的理解是终生的,是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持续加深的,远非中学的人文课程所能彻底解决的。进入工科专业学习,接触到具体的工程问题,将工程中的特殊环境、法律、健康、安全、交流、美感等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学生需要新的、更深入具体的引导和教育,以促进他们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始终从体贴装置、设备的操作者,方便、愉悦用户的观点出发点设计设备、工艺、产品,持续不断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况且,中国早已告别了短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不环保、不安全、不舒适、不美观的设备、工艺、产品已经越来越使人难于接受,我们的人文素养教育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
如此说来,除了理、工、农、医等各学科通行的政治、体育、外语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对工科大学生专门的人文素养教育还有强调的必要。实际上,这种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加强正是基于我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至于这理念的具体贯彻方式则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从2011年起,笔者就尝试在课间给学生讲古诗。开初不过是想在课间给学生换换脑,让他们的思维从公式推导中出来放松一下。曾经尝试过在课间放音乐,但那会打扰一部分学生课间打盹儿。所以演变成在课间给学生展示一首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自会阅读品味,然后在课上花三几分钟的时间讲我对诗词的理解,当然可以海阔天空,联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研究、求职、恋爱等方方面面。尽管这种尝试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欢迎,但我心里仍然是忐忑的,不确定在专业课上花时间讲诗词耽误讲解专业内容的时间是否合适。幸而不久有前辈教学督导和领导听课,都对这一尝试给予肯定,才坚定了我一直做下去的决心。2018年西安广播电视台还曾以《工科博士的唐诗情节》为题报道了此事。
另一尝试是受到了剑桥大学强调学生专业沟通能力的启发,在我专业培养计划中增设了《科技报告与演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沟通能力。课程要求学生自主收集专业文献做成综述在课上作报告。这一尝试在我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得到了认证专家的充分肯定。
再一个尝试是从2012年起开设了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识课程,素质教育课程)《材料与文明》,讲述材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从中对工程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多有体现。虽然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的,但由于我们是工科院校,选修的学生大多是工科学生,也可以在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目前不仅选课学生踊跃,该课程还被评为我校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回归到本文的初衷,对2025级专业培养计划,拟针对人文素养培养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增开《工程伦理研讨》课程(我院的研究生已有该类课程),可从选修课开始尝试;第二,规定我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程中必选一门艺术类课程。期望这一措施能够得以实行,并能促进我们学生工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设计出更多美好的产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