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男说诗词(5)朱庆馀又拾趣:宫斗
前面说过朱庆馀的行卷诗和张籍的回答,朱庆馀其人虽然出过诗集,但并非唐诗大家,他下面一首值得赏玩。
宫词
[唐]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理工男说]诗很浅白,不须解释。美人者,宫女也。宫院里花花草草,独缺人气。美人并立,本来应该是闺蜜,互相安慰。皇宫就是宫女们生活的天地,宫中的生活就是她们的家长里短,本来是她们共同的话题。但面对鹦鹉,她们不敢发一言。所谓琼是一种美玉,轩是窗户。琼轩用以描述皇宫的奢华。虽然生活在这么奢华的环境里,宫女们却噤若寒蝉。至于为什么不敢说,聪明的读者自然可以想到。有的学生还真想不到,我就告诉他们,去看看《甄嬛传》之类的宫斗剧,自然就明白了。
宫斗历来是宫廷中的主旋律。《大长今》、《甄嬛传》、《还珠格格》,不在我的兴趣范围。虽然我一部也没看过,但偶尔听一两耳朵,也能知道他们的主题、大意。为了戏剧化,总要有一两个极端好、一两个极端坏的角色,让人爱,让人怜,让人骂,让人恨。而实际的宫斗却是人人参与的,人们在宫斗中的角色也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比如武则天是宫斗高手,但她的一生连自己都不做评价,而是留下一个无字碑,任后人评说。
宫斗与个人的人品关系不大,而是宫女、妃嫔、皇后们一众宫廷妇女在宫廷环境中不得不然的生存之道。宫廷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环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虽然有若干中性人(宦官,太监),但改变不了一男多女的大环境。这一男多女在一个封闭的大院子里是严格控制的,即使是皇帝的男性子孙,成年也要被逐出宫外的。宫女实际上就是皇宫中的奴隶,与一般奴隶不同的是有偶然被皇帝临幸的机会,进而甚至可能因生子而母以子贵。所以,被皇帝临幸是唯一的出头机会,否则这些品貌俱佳的精选过的美女们到老也永无出头之日。为了通过宫斗取得临幸,宫女们无所不用其极。
看清宫剧,皇帝要临幸某嫔妃,有一个翻牌子的制度。这个一夫多妻的制度是为了保证皇帝的血统能够顺利传承,是与皇权相始终的“国粹”。传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实际上这只是皇帝有名分的女人,没有名分的女人,从宫女起,远不止十倍于此数。所以老百姓都知道“当一辈子娘娘,却没见过皇上”。不趁着短暂的青春美貌博得皇帝的青睐,就只有等到老去“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了。
一般以为开国皇帝比较开明,祸害的女人少些,却也不尽然。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但甚为荒淫。晋灭吴后,孙皓后宫的五千美女都成了晋武帝的战利品,他又从民间采选来众多的美女,宫女人数逾万。美女太多,司马炎只好下令日夜施工扩充宫殿解决住宿问题。美女已经多到了让司马炎眼花缭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喜欢哪一个。他就想了一个新奇的招数,每天退朝后他就坐上一个羊拉的辇车,羊车停到哪个宫门口,他就住到哪个宫里。要争取到万里挑一的机会,宫斗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聪明的美女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竹叶插在宫门口,地上洒盐。羊儿生性喜欢吃竹叶,又喜欢吃咸味,就停下来不走了,这些美女就得到了晋武帝的惠顾。这是成语“羊车望幸”的由来。
羊车望幸是最文明的宫斗手段了。即使是皇后、贵妃等高贵的姬妾也离不开宫斗。她们虽然具有出身和地位的优势,但皇帝总是喜新厌旧的。她们作为防守方,要时时防备其他姬妾或宫女的进攻,固宠也离不开宫斗,宫斗的胜利者也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大意。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因才华被选为贤德妃(才选凤藻宫),又回家省亲,可谓红极一时。但省亲时哭着说的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显然对宫斗甚为厌倦。
宫斗胜出的机会如此小,斗争的手段如此残酷。周围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怎么会有真诚的相扶相依呢?即使没说错话,还有对手要造谣诬陷,说了错话,自然难免被告密。宫女们常年被圈在宫廷里,除了宫廷话题,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可宫廷的话题动辄得咎,两人之间,出我口,入你耳,没有第三者,说说或无妨。可面对着鹦鹉,就又加了两耳,谁知道这鹦鹉会不会向别人学说?自然“鹦鹉前头不敢言”了。前面的几句都是铺垫,只最后这一句就把宫斗的残酷反映得淋漓尽致了。
宫斗的根本原因还是皇宫那个一夫多妻(称为一男多女更合适,因为宫廷里的大多数女人够不上皇帝的姬妾)的制度和封闭环境,人与人之间都是竞争对手,难于建立信任,相互合作。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宫廷内的女人们有的只是利益冲突。
讲到这里,顺便就会和学生讲一下,我的课设一个“材料物理性质的工程应用案例研究”环节,要求学生自主组成小组完成一个案例。这是为了专业毕业要求的“团队能力”所设的教学环节。共同的任务,共同的目标有了,剩下的,就是学生们如何去分配任务和合作了。
朱庆馀这首宫斗诗是否还有言外之意,理工男不敢妄断,读者诸公自去体会。
20250106写就,20250113改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9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