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虑一个声称吃素的人,其宣称吃素有两种情况
其一,存在一个趋利避害的动机,比如医嘱或考虑减肥塑身。这类情况都可以抽象为:人的自然状态,即,生物性的趋利避害。其二,比如寺庙里的人,或者,素食主义者,他们吃素是因为某种信念,信念的属性可以是科学的、宗教的、生活的、价值观的等等。
--------------
2.第一类情况,不担保心口不一
如果出于“生物性的趋利避害”,那么,很容易发生“身心不统一”,中文一般用“心口不一”。
原理很简单:生活之流生生不息,具体的事件和情景不断涌现,”趋利避害“原则引导人需要根据情况进行不断权衡和调整,一旦发生调整,就会表现出”心口不一“:守不住承诺。吃素例子中,临时放弃吃素的情况很常见:为了难得的好友聚会不扫兴,吃就吃一点吧;喜事庆祝,吃就吃一点吧。因为放弃吃素的承诺,是出于更大的“趋利避害”考虑。
--------------
3.第二类情况,更容易担保”说到做到“
以素食主义者为例:坚定的素食主义者可能拗不过邀请,最终妥协参加到一个有肉食的聚会之中,但很大程度上将保持言行一致,同时,能给出一大堆道理,比如: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灵魂,因而必须善待非人动物(万物有灵论);凡能感到痛苦的生命都应在道德上被平等对待,人类不能出于口腹之欲去伤害和终结其他生命(反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应当返璞归真重返自然,应当只吃绿色天然食物(生态伦理想法)等等。
聚会上,一定有人会绞尽脑汁想出道理来劝说他,比如:(1)严格的素食主义会导致碘摄入、维生素B2摄入不足等(健康科学的考虑);(2)不是狼就是羊的丛林社会,食素是弱者象征(隐喻,世界观的考虑);(3)没人吃肉→餐饮行业无法经营→不能刺激经济和消费(发生辩论的范畴错误,牵强的说辞);(4)做出判断:素食主义者短寿,因为辩论者看过素食者早逝的新闻(比如新闻中《39岁素食网红去世》);(5)劝说聚会有长辈(领导)在场,最好不要做那个buzzkiller(以传统伦理学、饭桌文化为理由)
注:中国的”道理“并非逻辑,很多都发生了范畴错误,这是其他话题。
--------------
4.第二类情况的哲学解释:奎因的信念之网
休谟曾将”什么是信念“看作哲学中最大神秘之一,而哲学家奎因关于”信念“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注:奎因是我特别喜欢的哲学家之一,我的博士论文提及47次。我甚至写过一篇博文,指出哲学家奎因与LOL德玛西亚之翼奎因的相似性,并猜想:拳头设计师恐怕是通过象形思维,以哲学家奎因为创造原型,创造了LOL女英雄奎因。
①人类信念(观念)具有网状结构,是更多信念以复杂方式交织在一起的,类似于一张网
比如:”吃素“只是素食主义最外显,最容易观察到的特征和标签。我们对”素食主义者“一词的全部认识,可能只有”吃素“。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关于素食主义的观点,是由更多相关的信念,它们交织在一起。比如:反人类中心主义、万物有灵论、生态伦理学想法、环境保护的想法,等等。
而每一种观念背后,又都包括理论的、经验的东西。比如万物有灵论,素食主义者可能阅读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更多是那些与理论相呼应、鲜活的生活经验:比如正在养育宠物狗,心灵中建立了宠物狗通人性的观点,并形成了一系列美好的生活体验、愉悦的回忆,由此建立了朴素的万物有灵论想法。
②面对观察法庭的不是单独的信念,而是一群信念
我们天真认为:那些百分百科学的、确凿的证据,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信念,比如科学家撰文指出素食主义可能危害健康,但实际情况是:素质主义者绝不会因此改变观念。因为,面对观察法庭的不是单独的信念,而是一群信念。
仅凭一则科学报告,就改变素食主义者整个”反人类中心主义、万物有灵论、生态伦理学想法、环境保护“的想法,以及形形色色鲜活的生活经验带来的认识和记忆。这是不可能的。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违约成本太大了。一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让他破戒吃肉,对于他来说,成本实在过于昂贵,相当于否定了以往所有的观念和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
--------------
5.生活中的证据,信念有助于”心口一致“
考虑这样一则新闻《福建派出所设立“妈祖评理室”回应:成功率挺高的 警察:你对着妈祖发誓》,大致是:为了寻求真相,警方要求福建人当着妈祖发誓不撒谎,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因此,福建派出所设计妈祖评理室。
注:新闻可自行搜索
了解信念之网,我们就认识到:妈祖在一些福建人心中建立了许许多多信念、生活经验、甚至还建立了形形色色的、神秘色彩的心理联系(可能与航运、渔业、避灾祈祷、母亲形象等等有关)。对于他们而言,在妈祖面前撒谎等价于否定上述所有,为琐事摧毁自己的上述所有观点,会导致极大的心理上的不协调,这是非常不合算的。
就发誓而言,世界上相同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意大利人有强烈的家族信念,所以《教父》里的人物以自己的家庭来发誓。信仰基督教国家,法庭上按着圣经宣誓也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而传统中国人在意繁衍生息,所以偏好宣誓:生儿子没XX。
--------------
总的来说,”观念“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①”信“,无论是科学的、宗教的、生活的、价值的,它们都有助于解决”心口不一“的问题。实际上,在我的视角来看,哲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克服人与人的相对主义、人内部的心口不一。
②声称”只相信我自己“”我不信任何东西“,实际上,是人的自然状态,只相信”趋利避害“。
③面对宗教人士,你发出”你给我上帝的证明,明明没有,你为什么还信“,是一种很幼稚的提问。因为维系其宗教观念的,是一整套复杂的东西。
--------------
这篇文章呼应前文《记录知识信念的变化:放弃博士开题》,并为下面一片文章铺垫:正因为整体信念发生了变化,我再也不可能相信旧范式了,所以必须放弃开题,否则心理上会很不安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