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古代和现代的关系而言,一般的感觉是,同古代的巨人们相比,现代人仍是侏儒。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马泰·卡林内斯库描述的观点,中国当然也有!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谚语的目的是呼吁人们尊重过去的经验,或者听取年长者的判断。回想一下,任何跟随“俗话说...”“常言道...”“古人云...”“老话说...”出现的句子,都是“老人言”一个又一个具体实例,比如“好马不吃回头草、吃亏是福”等等。语用视角看,这类“老人言”属于格言或警句的范畴,被看成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具有指导人们行为、启迪思想的作用。由于它们出现的语境必然是人们行判断的场合,这样看来,使用“老人言”的人们很难摆脱“古代巨人们”的影响。
按语言学、语言哲学的观点,由于我们只能根据语言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所以,语言实际上也在塑造和限制我们的思维。由于“老人言”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依据,而我们的观点又时常受到“老人言”左右,久而久之,“老人言”使得我们着了魔一样崇拜过去的权威,现代人们时常躲藏在古代巨人的阴影中:比如常常沉浸在在“四大发明”“中传医”等过去的事物当中,而“大一统”“虽远必诛”等古代观念也牢牢占据当代人心头。
“老人言”存在的四个信念支柱
我初步归纳,人们使用“老人言”大致有四个信念上的支撑。第一,存在即有理。能够经历岁月洗礼、延传千年的“老人言”,必然有其合理性。第二、听取“老人言”,符合年轻人向老年人(老师、老手)寻求智慧的日常经验现象。第三和第四混合在一起,分别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心理捷径”和中国祖先崇拜传统。社会心理学中的“心理捷径”指我们在决策中使用的一些简单而快速的认知策略,以便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信息时更快地做出判断和决定,“老人言”也就是一条条具体的认知策略。中国哲学开辟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回归自然和亲近传统天然绑定在一起,这里与中国自古就有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老人言”自然是被祖先崇拜加持过,自带某种权威光环的认知策略组。
瓦解老人言的信念支柱
我们可以从很多视角对四个信念进行反驳,比如“存在即合理”,有哲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文化的不同反驳思路。由于我看了更多的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因此,我主要从我擅长的视角来瓦解它们。
第一,存在即合理。显然,存在语言上范畴错误的风险。“有理”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有自洽的内在逻辑”,任何存在皆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科学的背景,这种语境论观点我当然承认。其二是“是正确、是正义”,这显然是价值判断的范畴。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二,符合寻求智慧的日常经验现象。这里出现了逻辑中的因果倒置。日常生活中,我们寻求建议的对象,通常是因为寻求建议的对象具有饱学,或者,相关经验积累丰富的特征,而不是由于他们年长。只不过饱学、经验积累丰富的人士,很大可能比较年长的缘故。
第三,心理捷径是一种脑机制,运用它是人类的本能,走捷径往往导致一些系统偏差,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偏差”有关章节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第四,在我看来,祖先崇拜唯一的好处是:放弃主体性。其一,不承担责任,可脱罪给祖先;其二,摆脱创新的重责,自然也不必承担创新衍生的风险。
解析老人言的实质:初级的经验论
老人言是一种初级经验论,形成之时就埋下了两个隐患,没有作为认识论的根基。
其一是初级归纳法,就像“好马不吃回头草”。从纯粹经验的角度看,当“好、回头草”无法清晰界定时,就谈不上积累“马吃草”的经验资料。这种程度的经验陈述,只能说是“基于个别的经验观察的总结”,是一种非常勉强的归纳法,这种归纳与16世纪培根的(古典)科学归纳法依然有着云泥之别。而归纳法自身问题,从休谟到波普尔的哲学家们已经做过详尽批判。总的来说,初级归纳法和信口雌黄,感觉不到明显差异。
其二是范畴错误,我们心知肚明,“好马不吃回头草”隐喻的是:有志气的人坚持理想,不走回头路。这是中国古人“象”的思维导致的,按照当下语境来说,“象”的思维以形象中心主义为特征,区别于西方的逻辑中心主义。“象”的思维将事实和价值两个不同范畴,用一致的“象”绑定在一起。这自然导致大量的范畴错误。
两个隐患自然孕育相对主义,就像辩论会中“好马不吃回头草VS好马也吃回头草”或者“好马不吃回头草VS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人们用相对主义的方式进行交流,就是在变相维护中式逻辑“礼”:年长说的对、父亲说的对、老板说的对(维护既有权威)。
培根的解释
西方文艺复兴创造了一套理性和批判的主张,它们不是仅仅要摆脱某一种形式的理智权威,而是要摆脱所有形式的理智权威;而且文艺复兴反对中世纪文化模式的斗争使得它发现并完善了意识形态武器,这些武器同样可以用于---后来也确将用于---反对它们想要维护的那些古代人。
弗朗西斯·培根首创了一个新颖有力的比喻,这个比喻表明了他和他的同代人对于“古代VS现代”关系的看法。在培根的解释版本中,他运用童年的无经验和老年的智慧之间的对比来传达一种发展进步的感觉。培根认为:毫无疑问,我们所谓的古人仅仅相对于我们才是古人,就世界而言,他们显然比我们年轻。
培根在《知识的进步》中:确切地说,是作为世界青年时期的古代。这些时代是古代,当时世界是古老的,古代不是那些我们通过从自身倒着计算而认定的古老落后秩序。
在《十六-十八世西欧各国哲学》中:那个时代虽然是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年老的,但对于世界来说,却是比较年轻的,正如我们要从老年人那里而不从青年人那里去寻求关于人的更多的知识和更是成熟的判断,因为老年人的经验丰富,而他所见所闻和所想过的东西是多种多样的。
在《新工具》中:古代人生活的早期尽管就我们而言是比较古老的,但就世界而言它确实比较年轻的。
总的来说
较之古代,我们的时代是更进步的时代,储备和保存着无数的实验与观察,我们没有理由偷懒,直接套用那些陈旧的判断,就像我们不可能向婴儿寻求指导意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