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科技、文化与艺术

已有 142 次阅读 2024-7-16 16: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翻天覆地发展,这种发展在正反两个方面都极具特色。

尼采的一声大喊:“上帝死了!”,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经处于激化的边缘。作为一种新生力量,资本主义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社会构建,也对传统文化造成重大冲击。创新与科技推动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造成传统文化持久传承与新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和文化艺术领域,每个时代的人都想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特色和辉煌。纵观古代文化发展史,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每个时代的特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散文。一方面,这种发展可以看成是文化和思想的遍历行为,是自发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也体现着生产力逐渐推进,社会财富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更便捷文化的需求。

这里的便捷指艺术会逐渐从高端步入人间,在社会上更加普及,而不是被少数精英所占有。这是一种文化革命,或者文化民主,让文化和艺术惠及更多的普通大众。

文化和艺术也有生命力。文化自我隔离,自我繁殖,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失去新鲜感和创造力,生命力就会枯竭。以唐诗为例,我们一般人会觉得哪怕是以5000汉字为基础,其排列组合也是无穷尽的,唐诗可以被无穷尽地开发出来。实际上并非如此,受到韵律和意境的约束,唐诗名句是有一定限度的。只要被开发出来,会影响到其所代表的一串资源,后人必须要绕开这一类名句,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否则,就会被嘲笑。因此,当唐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后人所剩的资源并不多,之前的诗人成就会像大山一样压在后续诗人头上。哪怕是成就高如李白这样的诗仙遇到崔浩的《黄鹤楼》也是一筹莫展。

在音乐方面,也具有这样的特征。音符就那么几个,可凑成的和弦,也就是让人听着舒服的和弦是有限的。和弦的有机排列的种类更是有限的,甚至会出现所谓的万能和弦组合“156343251”及其各类变种。如果没有乐器组合和歌词相伴,音乐就会走到尴尬的境界。哪怕是交响乐,过了那个时代,后人想要再次把它推向高峰难之又难。在歌剧方面也是如此,目前能够上演的最多的还是那些古老歌剧,能够传承就很不错了,要想再出歌剧大师,非常难。

文化自身需要营养和进一步成长,势必自己都会跳出原来所谓“高端”的封闭圈子,去拥抱大众。

资本主义的发展恰好加速了对原有文化圈层的约束,让文化涌向市场和普通大众。一方面流行艺术(Pop Arts)会大行其道,另一方面自然会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造成冲击。

每个时代需要自己的艺术特色,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那么20世纪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是什么呢?

很不幸,资本主义早期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20世纪初被无情的打破。无论是1929年的今年的经济大危机,还是两次世界大战,让坚信资产阶级文化繁荣的信仰崩塌。

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让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不理性,人类本性的不理智。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构建起的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世界幻象终于破灭了。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为,让世人惊呆。在1933年,其实犹太人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中有一些人把妻子送往国外,自己则留在国内。超出他们以外的是没想到会到种族灭绝,到肉体被消灭的程度。当真相逐渐展开后,世人皆惊。在传统的中欧,大部分知识分子以说德语为荣。德国人在二战中的表现使得德国失去了文化先进性的引导作用,让德语沦为二流语言。自此之后,德国人虽然在经济上面可以腾飞,但是以德语代表的文明却衰落了,在全世界面前都要低下头颅。

资本主义的不理性体现在“度”的掌握。很多事情都有一个美好的开端,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超过了“度”就走向反面。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如此。其最初的本意是要打破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牢笼,让资本冲向自由的市场,让经济繁荣,让财富增加,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人沾光受惠。经济发展确实产生了第一种效应,全世界财富增长,即便是最贫穷地区的生活质量也比封建时期的要好。但是,资本主义同时带来了社会不平等,当人类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集体走上了对第二层需求的竞争之路。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世纪上又以资本主义为名,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等级结构,依旧是全世界大部分人为少数人打工,这个本质换汤不换药,依旧存在,而且贫富差距更大,造成的心理落差更大。

这种社会不平等与资本主义早期宣称的平等博爱,与科学代表的理性非常不匹配。即便是理性,最后也把社会引导向非理性状态。比如,二战前的德国通过选举让希特勒纳粹上台,看似理性,也符合当时德国国内的社会现状,结果却是极端的不理性。其实,这体现了人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在特定的时期,人们选择的路径会具有短视特征,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为最终决策机制,而忘记了背后潜在的危险,相当于饮鸩止渴。

忽视长周期和多样性需求的所谓短视理性选择,本质上是非理性。这种由理性推出的非理性能否被避免?很不幸的是,很多情况下无法避免。这就类似于《三体》中的程心,被大众选为领导人,带领人类前行,在当时符合人类的气质,但是对人类发展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如果给人类再一次的选择,估计其结果还是程心这样的候选人。如果回到二战前,以德国当时的社会情形,希特勒式的人物还是会上台。

在科技发展方面也造成了类似的效果。20世纪的科技发展,在武器和运输方面直接促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持续时间。火车的运输能力加强,可以让更多的人和物质运往前线。武器的升级又造成更大的伤亡,这形成了正反馈。当原子弹出现后,这种大规模杀伤武器让科学技术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参与原子弹设计的几位科学家领军人物,其后续发展都受到了各种指责和不公平待遇。

总之,20世纪初的几十年,资本主义的表现让全世界人民都很失望,让人类理性的光辉失去光泽,让人类发展失去了精神依托。这种思想上的变化严重影响人类对艺术的追求方向。

除了思想上的崩塌,技术上的追赶也让视觉派艺术家诚惶诚恐。相机的出现让世界“复制派”失去了动力,那种靠画得像的技巧在相机面前逊色很多。于是,技术上的进步让艺术家们开始寻找更偏离“真相”的方向,来表达人内心中的激情和灵感;偏离传统技巧的艺术创作成为一种风尚;偏离传统“高雅”艺术转向日常与普通大众成为追求。

这种反传统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目标。第一个是为了破坏艺术的纯粹行为。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达达派”,相当的愤世嫉俗。马塞尔.杜尚的小便器和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或者圆形也摆上了艺术的殿堂,让人瞠目结舌。这种所谓“艺术”实际上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和宣判,是一种艺术终结者的姿态,为反而反,没有理论支撑,自然也无法长久。后续的现代派稍微好一些,贴上人性内心情感释放的标签,但是其实质内涵还是一种以反常规为目标的创作,受众很小。就如之前的例子,放在大门口的所谓的现代派艺术品居然被扫地大妈当作垃圾给收拾走,说明这和艺术的确是一堆垃圾。既不被当作“高雅艺术”,也不能被大众接受,其存在意义大于其艺术的意义,最后连存在的意义也会消失。

到了波普艺术(Popular Arts),也就是流行艺术,包括Pop music,人们终于把艺术和市场挂钩。此时的“艺术”(在门类上,确实有算一种艺术)的目的是服务于大众的机械化审美,与时代脉搏一致。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公元1928—1987)重复画现实世界的真实物品,比如画作《金宝汤罐头》、《玛丽莲·梦露》等,以胶片制版和丝网印刷,将这些“艺术品”大量复制和销售,与商业紧紧挂钩。

当理性失去光辉,人心的作用就凸显,让艺术重新回归内心和人性释放点缀了20世纪。音乐方面从古典到流行。在社交思潮方面,朋克、丁克等逆主流文化的兴起都是水到渠成的现象。

虽然代表古典高雅的艺术还在,但是处于某种挣扎的状态,受众变小。这些高雅艺术无法通过买门票来维持生计,必须要有额外的资金支持,比如早期的皇室,后期的一些大富豪。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高雅艺术成为了资本主义辉煌时期的遗留物,被广大的普通民众艺术所包围。到了近几十年,网络的兴起,民间艺术家雨后春笋般崛起。音频艺术极大地冲击了静态艺术。随身可听的艺术极大地压缩了室内声音艺术。这些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消费和欣赏模式,宣告了艺术只针对某些阶层的特权消失。

从这点来看,艺术确实具有了时代的普遍特征,而不是狭义的高科技和后现代特征。艺术变成了一个大市场,各个阶层互不干扰。我爱吃萝卜,你爱吃菜,各有选择。这让捍卫“高雅”艺术的艺术家很大的压力和无奈。但是,高雅意味着小众、花费高,极大的稀缺性但是又缺乏流通性,这个和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不相符。

艺术从“高雅”向“大众”转化,使得艺术很难再代表“美”和“好”,其价值观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艺术的可易获得性使其失去了朦胧美,也让大众失去了欣赏艺术内涵的耐心。这反过来又催化了大众的感官刺激消费心理,更多人更愿意去欣赏声光电俱全的电影艺术,很难再走进艺术馆,去思考艺术家创作的心态和内涵。当然,很多作品如果不加解释,已经很难体会其内涵。

这种艺术的蜕变趋势对社会的冲击非常大,消费主义占领了市场。

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比20世纪更棘手。20世纪人类还能通过人性的解放来寻找艺术和文化的生存空间。现今智能时代来临,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路上执勤,这是在20世纪的虚无主义和理性破灭时代之后,对人类的感性和理性同时碾压的时代,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如果变成了社会上“无用”的人,艺术对他来说还有何用?哪怕是艺术创作本身,一般人都已经无法超越AI。

人类当然可以依靠软件和AI创造大量的AI艺术品,包括绘画、电影音频等等。根据市场规律,这一类产品会供大于求,变得一文不值。因为人类的时间有限,无限增加的AI作品不可能被人类看到。如果AI的作品更多地被AI去阅读和欣赏,形成自己的循环体系,外在表现是市场繁荣,财富增加,实际情况是人类会被新型的AI体系所挤压。

就怕一百年后,人类会怀念20世纪,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至少那还代表着人类的本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42500.html

上一篇:人类的金融体系运转完善吗?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