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读《金刚经》与古人对话 精选

已有 4022 次阅读 2024-4-25 08: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4月23是世界读书日。朋友知我爱读书,特别推荐南怀瑾著述的《金刚经说什么》。我平时从来不读佛教的书籍,其原因在于,我怕现成的体系思想会干扰我自己的思维磨炼。与其接受成体系的思想,不如自己像蜘蛛一样逐渐结网,思想更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有脉络可循。思想稳定增长,心绪安宁,但又有方向。

读古人的著作,其实就是与古人对话。跨越千年,去聆听那个时代人的所思所想,甚是奇妙。《金刚经》是如来与长老须菩提的一次长谈,讲述对佛法的理解。书中表达的逻辑可以用一个递归公式来表达。所言X者,如来说。既非X,是名X。其中,X可以代表一切,比如世界、终生、相、法、心、见。意思就是说,我们提到的这些事情,几乎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其本身,而只是一个名称代表之,而与真正的X相差甚远。甚至X可以代表《金刚经》这本经书,它并不能代表佛法。于是,我们会发现经书中如来一遍遍地讲解一个概念,然后一遍遍地打破这个概念。一般人会觉得这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比如,布施是很好的一个行为,但是执着于布施就又错了。

我在此想起了一个故事。说爱因斯坦去讲“相对论”,最后问大家听懂了没有,大家说懂了。爱因斯坦很懊恼,怎么可能懂,说明自己没讲好。在《金刚经》中,我们一遍遍地看到如来敲打须菩提,你听懂了没有?只要须菩提一提及具体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错,说明还没理解这个递归关系。

对于这种看似左摇右摆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否定之否定的一种表达理念。佛法无边,不可言。但是,如何去理解这个不可触摸的佛法?世人为什么要去修行呢?其实很简单,真正去理解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螺旋式上升,逐渐去靠近,然后再打破,再精进。也就是不立不破。

一个人从简单思维开始,逐渐提升见解。通过修行,积累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但是,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这好比一个蜗牛,经验就是这个壳。虽然其保护自己,也迟缓了其行动,成为累赘。有些人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这基本上就远离了大智慧。

经过再次打破,回归远点,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再次前进。

一个人先立后破,与一个人不立不破,貌似又回到同一起点,但是,其区别是很大的。因为这是螺旋式上升。前者比后者增加了很大的一片经验与经历世界。虽然眼前看不到,但是确实真实存在的。这是其后续发展和思维提升的坚实后盾。所以,我们会看到投资者经常喜欢投资一个曾经失败过的企业家,因为他有经验。不立不破是一种懒惰和虚无的思维,其实是死水一潭,没有前途。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勇于往前走,打破自己的舒适区,这其实是一种修行,是接近大智慧的一种必经之路。而后才能让自己安心,不留遗憾。让心静先来,是一种高端体验。清净与清福,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与享受。

我追求每晚必安然入睡,每日必有知识入账。这其实是一种执着,距离大智慧很远,不求度人,先度自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生活中,我也确实遇到这种情形,貌似我在给别人提建议,其实伤了别人的感情。其实,自己也未必对,是一种执念。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以类聚,思维三观一致则聚,不一致则祝福。

想来想去,不外乎硬币的两方面,本来是一家思维,硬是分割成两个片面。对错相互转化。当我们坚守自己对时,其实就已经错。在世界,人聚人散,人散人聚;事聚事散,事散事聚;物聚物散,物散物聚。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美,是一种走向真理,或者豁达的路径。人的心境来源于这种动态变化的积累。是不同相的聚。就像七彩光一样,只有聚在一起才能产生白光。只有不同的品味聚在一起,最后才能修炼成心境,这就是成长。

至于成长之后,修行到哪里,这不取决于知识,取决于心性。最后,能放下多少,要远比能获得多少重要。

世界是动态的,“不生法相”,也就是不要随意去给一个事物预先定性,建立了框架模型,然后用有色眼镜去看,去琢磨。可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去用“生法相”,先建立模型和经验,然后去“格物致知”。没有标准,没法评判。但是,标准亦可能出错,评判随之出错。我赞成《金刚经》中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思路,建立自己,然后也要怀疑自己。体验这个世界,也要怀疑这个世界。让自己处在一个中间位置进行调节。

任何事情,不可说,一说就错。毕竟语言的能力有限度,无法完全描述我们的体验。这一点对于大智慧更加重要。乃至于走到极端,唐僧想要取的最高级经书竟然是《无字真经》。这对与理解大智慧来说是一种阻碍,这也导致各种所谓顿悟的故事,没有一个是通过语言和大道理达到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提起勇气,先立后破。先表达再提升,这是提升自己的一种绝佳的方式。

所言“先立后破”者,非“先破后立”,是名“先破后立”。不要较真,从容前行。自然会找到自己的修行法门,建立自己的思维世界,为大千世界做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1240.html

上一篇:费勒与索菲亚关于高校运行效率的对话
下一篇:“金刚佛”与“楞严佛”的对比
收藏 IP: 183.9.75.*| 热度|

8 谌群芳 刘炜 刘山亮 曹俊兴 武夷山 郑永军 刁空非 guest3509066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