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欧盟的过去与未来

已有 203 次阅读 2024-7-12 17: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公元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二战欧洲战场也告下帷幕。一切好像又回到起点,但是世界已经截然不同。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东西方阵营又在德国直接对峙。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人的心中得出深刻教训。对外需要国家之间和谈,避免战争。对内则需要稳定社会,尤其是严重通货膨胀造成社会动荡的梦魇历历在目。这两条教训太过鲜明,也成为欧洲人的思想和政治包袱。

在欧洲大陆,德国和法国的关系最为微妙。德国人喝啤酒,法国人喝红酒。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德国人踢足球如战车般推进,法国足球则飘逸灵活。可以说这两个相邻的国家无论从文化还是经济结构都不相同。二者之间如何协调,以及欧洲名族国家之间如何对话,是二战之后两国之间的战略思考重点。

在历史关键时刻,总有一些人站出来做出重要贡献。让·莫内(Jean Monnet,公元1888-1979)是法国政治家,他积极倡导了二战后欧洲的统一运动。如何让法德摒弃前嫌,把战争的可能消灭在萌芽中?莫内选择了钢铁和煤炭作为撬动这一文问题的关键点。钢铁和煤炭既是国内经济的最主要材料,也是战争的推动力。如果让法德贡献这些资源,合理分配,就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战争纷争的潜在因素。让二者之间不想战争,不敢战争,也不能战争。

打蛇打七寸,应该说这一计划找到了解决德(此时为西德)法问题的关键点。就钢铁与煤炭的统筹,莫内建议成立一个超越国家的组织,对这两种战略资源共同开发。这就等同于德法两国让渡了在这两种资源商的权限。除了德法,随后又吸引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四个国家一起构建这一新型的管理体系。我们注意到,这四个国家也受二战的影响,对这个议题的支持也就可以理解。

公元1951年4月18日,这六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著名的“欧洲煤钢共同体”,莫内当选了该机构的首任主席。这个组织非常成功,其运作方式把德法和欧洲其他几个国家连接起来,增强了交流,协商解决了重要资源共享与分配问题。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我相信一切都很美好。在这个协约下,欧洲这几个国家既有独立的经济财政体系,又在政治上取得联合和统一。在之后的发展中,陆续又增加了一些条款,参加的国家人数增加,从国家的角度等同于继续让渡一些权利,这个联盟进化成为欧共体。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事情一样可控。但是,欧洲选择了一条看似完美,但是充满变数的路—把欧共体变成欧盟。

可以说欧盟的最高目标是政治,但是解决方案确是经济。在真正执行中,政治概念又进一步简化为共用一种货币—欧元。

欧盟从一开始就集成了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的集体记忆:防止通货膨胀以及战争。为了这一目标,其他的后果可以往后排,甚至视而不见,缺乏了政治远见。

如何才能防止通货膨胀?欧盟制定了一条很严格的条款,各个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这一条可以确保各个政府不能铺张浪费乱花钱,以会防止通货膨胀,物质长期稳定,人们生活也会稳定。

上述思路看起来合理,但是它无法解决两个实际问题。1)当全球经济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长时,势必会提升商品价格,这种全球通胀其实和当地政府和经济无关,会造成欧盟的错觉;2)当经济下行时,尤其是发生经济紧缩时,低通货膨胀会使得市场低迷,财富缩水。此时,光靠政府紧衣缩食无法解决问题。

欧洲人对经济体系的思考很多建立在不成熟的金融理论上。很多政策的执行思想在现在看来并不合理,在当时甚至可以认为是想当然。比如,很多人在建立欧盟钱认为欧盟内使用单一的欧元,不用兑换,加快了流通,减少了交换成本,会极大地促进商贸发展。结果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据后期统计发现,在发行欧元之前,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减少货币兑换,并没有增加新的需求。在新技术发展中,货币兑换带来的不便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欧盟不同于中国和美国。后者有强大的中央调控机制。即使如此,我们会发现,在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内部,也会存在着经济分布均的现象,而且还很严重。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吸引人才和创新的能力差别巨大。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各省份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原因,也有政策造成的影响。但是在宏观调控下,可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即使人才发生流动,对于国家来说,虽然会影响各地区的人才结构和经济发展,国家总体上并没有损失人才。

美国的各州发展也不平衡。但是在同一个国家构架下,各州之间的协调会更加顺畅。美国的中央政府也有充足的资源来进行整体调控。比如,美联储就有国家的强大背景,或者说国家兜底。比如,1933年,为了对抗经济萧条,美国政府把GDP的4%统筹给经济部景气的州。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也可以通过统筹来救援某些州。

欧盟就处于一种不成熟的中间状态。既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来调控内部的不均衡,同时又给各个国家同样的金融约束。看似一视同仁,其实危害丛生。

欧盟内部的生产效率和现代化管理组织构架差别很大,这就决定了欧盟内部的资金流和利润的流向。德国在战前就已经是发达的工业国家,虽然楼房倒塌了,但是其技术工人、现代化的工业管理组织模式、教育体系和思维都还存在,这是硬实力,但凡借助外界的一些援助就可以再次腾飞。可以说战后德国的经济起飞是一个绝好的样板吗,证实了到底什么样的家底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欧盟成立的直接后果就是利润和资金流向了经济和技术发达区,德国获益很多,欠发达地去的经济并没有得到最佳的发展,最后反而负债累累。

当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时,欧盟统一的经济政策与其内部不同国家的经济差异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和摩擦。经济低迷时,国家本可以靠着中央金融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缓解矛盾。但是,欧盟各国,尤其是小国,失去了这样的主动调控机制。

基于对通货膨胀的骨子里的惧怕,欧盟迟迟不进行经济刺激计划。其后果就是加重欧盟区的经济问题,很多小国陷入了债务产生的境地。这些国家发现,欧盟其实救不了他们。

欧盟禁止成员国财政赤字,让出问题的经济小国勒紧裤腰带,过节俭日子。这种政策让另外一些金融专家看来无异于雪上加霜。要想还钱,有两种方式:省吃俭用以及努力赚钱。除非靠体力吃饭,正常商贸行为需要投资。如果民众不消费,不贷款投资,国家就需要站出来进行一部分投资,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运动。否则,金融市场冷却了,赚得钱也会少,国家变穷。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政府越是在滞胀时期省吃俭用,国家就越穷,就越还不起债务。

所以,在金融领域,任何事情都是度的问题,和吃药的道理一样,和喝酒的情形类似。生病了需要吃药,但是不能多吃。喝酒时,小酒怡情,大酒伤身。欧盟因为惧怕通胀而压低政府赤字,等于生病时还不让吃几口有营养的补品,只能越饿越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盟的组织行为从最初有控制的经济互助,促进经济发展与双边合作,逐渐提升到以政治目标(统一欧洲)为指引的路径上。但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既没有统一的文化(甚至文字),也没有统一的金融体系。各个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治需求不一。这样强行硬拉在一起,不出问题才怪。

不用说其他小的成员国,就以德国和法国为例,在欧盟建立后,比如默克尔时期,她就在德国本身利益和欧盟利益之间徘徊,其骨子里仍然是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利益为重,要高于欧盟的整体利益。即使她是实际的欧盟总理,也不能带领欧盟走出困境,这如何谈得上欧盟政治的统一?新冠疫情期间,欧盟内部大国拦截小国的防疫物质,让世人瞠目结舌哈。这并不是以小见大,这是彻底地体现了欧盟的现状—大难来临各自飞。

我们再看看欧盟内部那些经济小国的情况。我估计其初始目的就是抱德法的大腿,跨上富国的轿车,分一杯羹。但是,其本质生产力水平并没有提升,这也是一个国家最难提升的部分。其结果就是,发展到后期,纯粹靠金融手段调节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反而让欧盟内部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均一,造成了离心力。这给很多国家都敲起警钟,必须走实业兴邦的道路。没有实际生产力的支撑,一切都是昙花一现。而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培养出一大批可用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这个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做到。

所以,在经过几十年运作之后,默克尔善意地提出“欧盟成员国要强调国家主体责任,同时减少欧盟的集体调控”。我相信默克尔的思路是对的。虽然听着是欧盟的倒退,其实是让各个欧盟小国明白,富裕的日子还得靠自己努力奋斗,天上不会掉馅饼。

纵观欧盟发展史,当欧洲的政治家们把“欧洲统一”用“一统欧元”的表面形式替代后,就开始了短暂的政治狂欢,好像一切已经万事大吉。各成员国之间既想一起做点事,又不想真正成为一个单一的国家,这是事实与现实。就像当初的欧共体,甚至更早的“煤钢协议”,这种形式都比目前的欧盟更简约实在可调控,也满足欧洲人真正的底层需求。

基于这种底层逻辑,我并不看好欧盟的未来,为了维持而维持,甚至为了政治面子而护面子。如果经济问题不解决,面子问题最终也不值钱。

放弃对欧盟的幻想,经济疲软的欧盟内部小国需要脚踏实地从科研与教育做起,从现在做起,未来还有希望。

在教育与科研的投入上,中国有无限的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42074.html

上一篇:二元论看金融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2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