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weiya03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weiya0303

博文

冒尖与拔尖

已有 892 次阅读 2024-6-27 13:06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冒尖与拔尖

葛维亚

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学而优则仕。只要发奋学习,精通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最好,讨个进士出生出身也行,步入官场大有希望。真可谓冒尖靠自己,拔尖靠科举。升迁路线图一目了然,目标也很单一,为官是举。

现代人生理进化极微,升迁路线图诸如树形结构,目标十分复杂。

随着科技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我国仕农工商的“荣耀”排序被打乱,官员、富商、学者都是追求的目标。而侧重仍有差别。“荣耀”排序的老大根基很稳。此时的冒尖和拔尖也变得复杂起来。因人而异的状况十分明显。

“冒尖靠自己,拔尖靠运气”,“ 冒尖靠自己,拔尖靠领导”,“冒尖靠父母,拔尖靠关系”,“ 冒尖靠经营,拔尖靠权力”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渠道。在资本或权力至上的社会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正本清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积重难返。

回首几十年的育人结果,我国存在着国际尖端人才少,国际获奖项目少,高端企业或研究机构少,我国高校世界排名前20名的极少。历届高考状元学成后在国际知名者极少。在清华、北大的尖子学生,毕业后在国内无所作为者不少,可是一出国门,多数有了用武之地。这“四少”现象严重反应出在冒尖、拔尖的人才培养选拔体制上的严重问题。

不管客观如何复杂,作为知识界、科技界应该树立自己的安身立命法则。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处理问题。让冒尖和拔尖具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属性。

如何冒尖实质上就是做到优秀,甚至出类拔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习处于最自觉,最良好的状态,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学的会,学得广,学得深,从而进一步调动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这种兴趣发现得早越好。做为家长不能随大流,曼无目的,要求子女去学习外语、奥数,补习理化,还要参加课外的钢琴、舞蹈、游泳、绘画等。家长赶时髦,子女学习厌倦,将一事无成。如果家长能够把曼无目改变为细心观察,看看孩子们的天赋落脚在那个领域,再进行有目标的培育,才是可行之道。台湾著名歌星周杰伦的母亲堪称为这方面的楷模。而著名音乐人罗大佑的家长恰恰相反,可喜的是由于罗大佑的执著,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后,回归自己喜爱的音乐之路,才有享誉华界的《童年》、《酒矸倘卖无》、《东方之珠》、《沧海一声笑》等天籁之音。

冒尖的第一要素除兴趣爱好外,天赋也极为重要。有天赋的人,自学也能成才。法拉第、焦耳、瓦特、爱迪生、达芬奇的人生,就是自学也能成才的典型。

兴趣、天赋可以看作为冒尖的必要条件,而吃得苦,下力大,勤思考,循序渐进,系统学习,博览群书,深入钻研,是冒尖的补充条件,身体好,精力足,是冒尖的现实条件。

给幼苗除草浇水施肥要讲究季节和方式方法,避免枯萎、烂秧、倒秧,更不能拔苗助长。人才培养也是一样,要普及教育,有针对性的建立科学的育人方针,构建合理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机制。

拔尖意味对冒尖人才在某一层次,某一水平上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如何拔尖成为造就强有力业务团队以及培养精英的重要使命。科学建立培养机制,考核机制,推荐机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属于培养人才的课题研究,在立项审批中,因繁就简,减少审定周期,充分在财务、设备、文献、人员、调研考察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职称评定,职务任命、确定课题第一负责人时,要破除唯学历论,唯资格论,唯官阶论,重在成果,重在贡献,不拘一格。防止投机取巧,拉关系,走后门。

拔尖选用人才要有择才之明,正确对待以下效应:

1 "首因效应",不能仅仅凭"第一印象"如容貌、资历、言谈等取人。

2 "亲情效应",不可"任人唯亲"搞小团体、小宗派,排挤异己。

3 "月光效应",不可因某人是某领导的亲戚、朋友等,就对其不加考察而委以重任。

4 "逆反效应",不可因某人善阿谀奉承就盲目肯定,某人敢直言进谏就轻易将其否定。

5 "近因效应",不可因突然做了一件好事就对一贯表现不好的人刮目相看,或者因突然犯了一个错误就将一贯表现好的人打入另册。

6 "远因效应",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应该有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

7 "晕轮效应",不可因某人某项优点比较突出,就忽视了对其不足的认识;也不可因某人成就比较大,就忽视了其周围的人才所起的作用。

8 "标尺效应",不可凡是遇见才华在自己之上者就担心功高震主因而嫉贤妒能,也不可凡是遇见才华不如自己者就瞧不起。

这就是社会发展百年大计,梅香苦寒人才第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2130-1439965.html

上一篇:南京河海大学的由来与发展
下一篇:我国PMP与PMF研讨必须正本清源
收藏 IP: 101.114.8.*| 热度|

17 尤明庆 檀成龙 宁利中 杨正瓴 张学文 钟炳 郭战胜 冯兆东 杨卫东 崔锦华 葛及 武夷山 郑永军 曾杰 姚远 孙颉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