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灵犀一点通
葛维亚
栾临滨是我一位至交好友。他和我同在一个一万多人的大单位,却不同科室,也从来没有在一起共事过。又是一种特殊的缘分,一条神交的红线,把我们自然的联系在一起。老栾在校阅我的回忆录时写到:“与葛兄同一单位多年,并不同科室,一般无从相交。但由于经历相似,气质相仿,趣味相同,偶有交往,便一见如故,往来于府上,无话不谈。如此使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老栾的处世哲是平等博爱,民主自由,人性解放,世界大同。对虚假欺骗,尔虞我诈,以势压人深恶痛绝。他直言不讳,表里如一,是一个极有个性,极有见地的人。他对人生怀有特定的目标,那就是把自我融于大自然中,和谐共济,拼搏共生,追逐个人的喜好,展现个人的才华,不拘一格,不拘小节,做一个性情中人。
解放初期老栾就是一个单位的政工干部,从事人事劳动和文化宣传工作。他 “出污泥而不染” 的秉性, 他诚恳待人的君子之风, 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后来“转业”, 由组织安排他从事水文技术工作。怎奈他只对文学和写作情有独钟,经多次要求, 终于得尝心愿,调至宣传部门,专职文学写作工作,成为我们单位最著名的“一枝笔” 。
老栾是个极具文学才能的人。他 “行伍”出身, 自学成才, 是一个少有的写作高手。在他的文章和著述中,对国家、民族、社会、政治、经济、人生、宇宙和自然具有独特见解,极富哲理性,令人折服。他的作品忠实原意, 文风严谨, 强调旁证博引, 注重素材积累, 具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他常说, 文章的立意和主题是写作的灵魂, 要注意文章结构和起承转合, 前后呼应, 从大处着眼,从细部着手, 仔细推敲,精雕细刻, 才能求得一篇佳作。他非常赞同毛主席的观点,讨厌八股文风,讨厌空话连篇,讨厌华而不实,他认为写文章跟做人一样,务求脚踏实地,力求纯正真实。他对文章的破题不寻常规,别开生面,多有惊人之举,令人耳目一新。记得文革大字报满天飞时期,他以“报林漫步”笔名写出的大字报,实事求是,仗义执言,极为风趣幽默,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叫绝的“道德”文章而驰名于全国水电系统,看过的人无不为之叫好。用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釗最喜欢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来认识栾兄其人,一点也不为过。
老栾是我单位为数不多的正高级编审(相当于教授级别)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他手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很多, 但大多是操刀代笔之作,一方面由于他不重名利,另一方面又他非常重义气,受人之托, 必定全力以赴,是一个把友谊看作比个人得失还重的坦荡荡的君子。在长江、葛洲坝电站、三峡工程等系列丛书的编写当中,为主要执笔人和校改者 。 他动起笔来常常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不放过一个段落,一个用词,一个标点符号。他很注重写作规范和关键内容的出处 为了确保书稿质量,翻阅和参考了大量图书文献。我国著名水利学家,“12.9”北京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极为看重老栾的文学根底和写作才能,在林老出版的几本大作中,多数由林老口述,再由老栾动笔编写,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不图名不图利,甘愿为别人做嫁衣裳的精神,获得极好的口碑。他是出名的审校高手,国内不少大出版社慕名多次邀请他审稿,改稿,在几次审校后,经他再次审校时,仍然会发现一些错漏之处,明显提高了出版物的质量。
在子女培养方面,老栾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以开放式 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法,激发子女对知识的渴求,鼓励自学,鼓励博览群书,鼓励独立思考。他和子女平等相处,常用慈父般的爱,苦口婆心,细心引导,教化多于强制,等待多于苛求,民主的家风潜移默化,使子女茁壮成长。他的女儿文革后期,在高考解禁前,初中毕业考入技校,由于她极富数学天份,加之刻苦自学,技校毕业留校任教,即在数学方面初露锋芒。在选送大学进修后,更展露头角,受命协助教师辅导答疑。至此她的才华展现一发而不可收,在重点大学拿下数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实力雄厚的数学家和大学教授。这背后付出了老栾多少心血,可想而知!辛勤耕耘终于获得回报,真可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栾和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要相聚一次。相聚地点不是他家就是我家。因为我们都是烟民,相聚时少不了一枝烟一杯茶,在腾云驾雾中推心置腹式,无拘无束,大摆龙门阵。话题随心所欲,涉及范围很广,国内国外,天上地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不所不谈;左邻右舍,人事变迁,单位内部等轶闻趣事面面俱到,有时也谈到协作问题。聊到高兴处有些手舞足蹈,快活似神仙,三个钟头还不想散去。我戒烟后,家里仍要备茶备烟,为的就是款待像老栾这样的好友。
友谊在人生道路上闪闪发光,它情义无价,义薄云天。有这样的好友与我相伴,心息相通,使我在风雨搏击中不孤独,不畏惧,共同携手朝着理想的境界奋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8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