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开后百花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坐花载月 风流宛在——扬州平山堂

已有 1130 次阅读 2024-6-2 07:17 |个人分类:六月雪风景|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其造景之神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之妙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景之巧在于“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造景之美在于“近水远山皆有情”,并巧妙地对比、衬托、对景、借景、框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艺术技巧和造园手法,特别是将山(石)、水、园林建筑、园林植物等园林造景构成要素完美的有机融汇,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且颇具诗情画意、意趣盎然的园林美景,凸显了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造景特色,从而实现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更关键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儒道传统思想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理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观。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完美的实现了“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并自然展现了“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意境。

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等),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平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又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平山堂再次毁于兵火,并又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似与堂平,“平山堂”之名即寓于此也,似乎是将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名句变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园林画图,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堂上有一幅徐仁山集句题平山堂联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似乎致敬《醉翁亭记》),风景这边独好。宋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秦观有诗赞美:“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小,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而同时的叶梦得则直称“壮丽为淮南第一”。

那么,当年欧阳修在平山堂里主要做哪些事情呢?朱公纯撰写的楹联可以明白地告诉我们。上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早上啊,我凭栏远眺,可以看到对面的山峦起伏(即:江南诸山(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等)),让人心旷神怡。再来看下联“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晚上明月当空,我就邀请我的知己好友一起喝酒赋诗。

据文献记载,欧阳修曾派人从邵伯湖摘取荷花。喝酒的时候,他们围着圆桌坐成一圈取花传客,根据鼓声依次传花摘花瓣,鼓声停下,花落在谁的手里,这个人就要赋诗一首,饮酒一杯。欧阳修他们的宴饮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天上已高悬一轮圆月,地上已铺满厚厚的花瓣。所以,平山堂上右上方有一块匾额叫作“坐花载月”,说的就是这件雅事。

除了“坐花载月”这一匾额,平山堂还有一处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的“风流宛在”一匾亦颇为有名。该匾额书法流畅,字体雄浑。但是,细细观察后,不经意会发现,“流”字似乎少了一点,而“在”字却似乎多了一点,貌似寓意“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虽然都是异体(或错别)字,用在这里却仿佛因风而流动所致,别寓情趣。

平山堂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平山堂、欧公祠、谷林堂、西园、天下第五泉、乾隆御碑、贤守清风馆、廉政石等。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扬州

扬州平山堂 (1).jpg

扬州平山堂 (6).jpg

扬州平山堂 (7).jpg

扬州平山堂 (8).jpg

扬州平山堂 (9).jpg

扬州平山堂 (10).jpg

扬州平山堂 (13).jpg

扬州平山堂 (14).jpg

扬州平山堂 (15).jpg

扬州平山堂 (17).jpg

扬州平山堂 (25).jpg

扬州平山堂 (26).jpg

扬州平山堂 (30).jpg

扬州平山堂 (35).jpg

扬州平山堂 (40).jpg

扬州平山堂 (41).jpg

扬州平山堂 (42).jpg

扬州平山堂 (43).jpg

扬州平山堂 (44).jpg

扬州平山堂 (45).jpg

扬州平山堂 (54).jpg

扬州平山堂 (56).jpg

扬州平山堂 (57).jpg

扬州平山堂 (58).jpg

扬州平山堂 (59).jpg

扬州平山堂 (60).jpg

扬州平山堂 (61).jpg

扬州平山堂 (62).jpg

扬州平山堂 (63).jpg

扬州平山堂 (64).jpg

扬州平山堂 (65).jpg

扬州平山堂 (66).jpg

扬州平山堂 (67).jpg

扬州平山堂 (68).jpg

扬州平山堂 (69).jpg

扬州平山堂 (70).jpg

扬州平山堂 (71).jpg

扬州平山堂 (72).jpg

扬州平山堂 (73).jpg

l  扬州个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01342.html

l  扬州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4983.html

l  扬州馥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649.html

l  扬州瓜洲古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8009.html

l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627.html

l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书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859.html

l  扬州天宁禅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759.html

l  扬州大明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422.html

l  扬州平山堂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264.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4617.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377.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393043.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7.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9.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71.html

l  扬州宋夹城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069.html

l  扬州郑板桥纪念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6018.html

l  扬州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948.html

l  扬州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0124.html

l  扬州博物馆瓷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93642.html

l  扬州博物馆瓷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333.html

l  扬州博物馆绘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424.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5894.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齐白石画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8389.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玉器瓷器雕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2755.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布达拉宫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43.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船文化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96.html

l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804.html

l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59034.html

l  扬州美术馆花鸟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71036.html

l  扬州美术馆人物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62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6538.html

上一篇:摧残苗叶生无地 野火春风枯荣天——一种金龟子
下一篇:春生绿羽聚为丛 火炬擎天烈焰红——入侵植物火炬树幼苗
收藏 IP: 183.213.214.*| 热度|

18 张晓良 许培扬 尤明庆 刘进平 郑永军 杨卫东 高宏 孙颉 宁利中 朱晓刚 陆仲绩 孙南屏 刘跃 钟炳 鲍博 崔锦华 杨正瓴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