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MUsun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IMUsun1

博文

现代诗的内容创新——重科学

已有 522 次阅读 2024-5-28 11:11 |个人分类:诗词小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唐诗一言以蔽之曰‘重情志’,宋诗一言以蔽之曰‘重理趣’。诗词经历了启蒙时期的‘思无邪’,到鼎盛之时的‘重情志’和再一次繁荣期的‘重理趣’,几乎已经涵盖了诗人的天真、感性和理性的方方面面。后世再作诗几乎已经到了‘言穷尽’的地步,而恨‘生不逢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古诗词更是被摒弃殆尽。同时现代诗兴起,学习起西方的自由模式。到现在也有一百年了,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现代诗很少,衍生出来,融入大家日常对话中的成语就更少了。唐朝时仅韩愈一人就创造了四百多个成语,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无不有多个成语传世。他们的诗词和成语时时被大家在日常对话中回忆起。而谁能记得起现代诗中的成语呢?

汉字一字一音,一字一意的特点,使得古诗词有独特的规整美感。这是任何西方多音节语言无法比拟的。西方诗可以押韵,但无法限定音阶和字词的长短。只有汉字才能有音阶和字词的规整。现代诗的形式,盲目自由学西方诗,似乎有点‘避长扬短’的意思,难以体现汉字和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如果在韵律和规整两条限制中选一个作为中国诗词的独有魅力,那无疑是规整。

所以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我们不能放弃‘规整’的特点,放弃了这个特点,中国诗词就和外文诗词无异了。外文诗词无法达到这种规整性,这是中国诗词的独有特性,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所以现代诗应该保持‘规整性’。至于要不要韵律,值得商榷。因为韵律在变,古诗中很多符合当时韵律的作品,在现在读音下已经不符合韵律了。我们不能要求人们按古时候的读音去品读古诗。而‘规整性’的特点千百年从来没有变过,古时候是五言七言,现在还是。这种规整的美是更加永恒的。

现代诗应该限定字数保持规整性,至于押不押韵则可自由。这是形式上的一点要求。

而内容上古人已经言尽了‘感性’和‘理性’,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只能讲古人不知道的科学知识了。

现代诗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内容上应更注重言之有物的‘新事物新思想’,形式上要足以发挥汉字一字一音,一字一意的特点。所以应该保持现代诗每行的字数,而内容上多阐释一些近代才有的科学规律。

纵观起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唐诗一言以蔽之曰‘重情志’,宋诗一言以蔽之曰‘重理趣’,现代诗一言以蔽之曰‘重科学’。

下面摘抄两首笔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拙作:

人生导诗——赛里木湖

百顷宝蓝风波秀,秋草环路连雪山。

将军台上彩绸舞,泥草岸边天鹅禅。

觅觅寻寻奇石鲜,走走停停美景繁。

浅上草坡叹雪顶,何日登峰问暖寒。

中华神魂(人生如诗)

孩提时代(先秦)

我记得关关雎鸠的小河两边

窈窕的女郎都是金色的头发

太阳和月亮你追我我追着你

春天萌发后秋色才会睁开眼

豆蔻年华(汉晋)

我常听凰兮凤兮的呼喊遨游四海

而失意的家伙还都能有杜康相伴

也有人悠然地在南山下采菊种豆

天苍苍野茫茫牛羊大声地吃着草

束起头发(唐)

我很得意地选了秋天的空山新雨后

把葡萄美酒夜光杯摆上等月亮来饮

我在齐鲁青未了的凌绝顶上向下望

感觉自己有彩凤的双翼和灵犀的心

始室之后(宋)

我听说人的愁可以有一江春水那么多

有时把铁鞋都踏破了却恍然不知所寻

我觉得最多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吧

晚上酒醒后还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伴

及知天命(元明清)

我开始关心面子和光环竟浑不怕粉身碎骨

每每在夕阳西下时感到肝肠寸断一寸一寸

回忆回忆着不禁轻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见了太多落红凄凄离别苦恼将就和不得已

耳顺之后

我真想躲进一个小房间不去管外面是春夏还是秋冬

苍茫的大地上斑斑驳驳谁主沉浮谁领风骚有何不同

这绝对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一沟绝望的死水死水死水

也许只能等在壁龛之中做神的懒虫来创造新的光明

古稀之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你真以为是沙尘进了我的眼睛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始终总无法留下半点痕迹

如果我黑色的眼睛是黑夜给的我才理解为什么漆黑一片

如果我能看得见我愿和那金发的女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耄耋之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眼瞎了腿也瘸了老得说不出话来

靠别人展示我的乳房和把我年轻时的光彩改成黄笑话过活

我游走在寒冬在那无人的边界和角落在漆黑的夜晚和晨昏

也许只有传出我的讣告才能唤起一时的光彩和人们的思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4297-1435938.html

上一篇:大学老师式和研究员式学者的异同
收藏 IP: 36.152.24.*|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