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世界认知演化的逻辑分析

已有 546 次阅读 2024-5-18 10: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认知世界基本上遵循这一个基本原则—越是远离本体的现象反而越能够抓住本质,构建规律,获得知识,看得清楚。越是深入本体内部,越是难以看清本质,难以了解其意义。

对于地球和宇宙,显然人类对后者的清晰认知要远远早于前者,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古人老早就对宇宙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而对地球最基本的形状和年龄认知在历史的近期才获得。比如,麦哲伦在公元1519年带领船队开启全球远航,才真正证明地球表面是闭环的,呈现圆球的特征。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科学家才利用放射性技术测得地球年龄大约是45.5亿年。如果对比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发展,前者也清晰地展示了一种社会结构的产生与发展规律,而人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死亡认知的机制还没完全解决。如果对比人与一个细胞,我们对人的整体认知明显要高于对细胞内部运行机制的认知。

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用“五蕴”来理解,包括色、受、想、行、识。所谓治国如烹小鲜。在哲学层面,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也可以用五蕴来一一对应。哲学起源于对世界终极本源的思考,面对的是形而上的本体问题,这就是其主要的“色”。认知论则涉及如何去认识世界,如何获取知识,等价于“受”。逻辑学则涉及如何处理这些知识,让知识形成连贯的,有结构的体系。这就是“想”。实践论则是哲学的“行”。而伦理学和美学则是人类通过哲学习得的“识”。

与中国哲学(或者思想体系)一样,西方哲学也在历史演化中,也处理“天-地-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受到地理环境、社会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中西方的思想从一开始的侧重点并不同。虽然都是从自然世界出发,西方的思想主要偏重于“人与天地”,也就是人与世界,忽视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更侧重“形而上学”。乃至于当时的哲学家最大的理念就是通达最高的思想真理,这种思维的快乐就是拿王位来也不会交换。中国的古人思想从一开始就从整体上来考察,包含了对社会的治理,并成为其思想的最高目标,但整体上忽视个人的发展和感受。虽然后期的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等弥补了对人本身,尤其是“心”的思考,但是对于儒家占主导的思想则是压抑了人心的解放。

如果往一杯清水中滴入墨水,我们会观察墨水逐渐从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在社会思想领域也基本上遵循这样的规律。于是我们看到西方哲学思想从古典注重形而上学,逐渐过渡到现代哲学注重社会实践。形而上学的丢失,成为西方社会的问题根源之一。而中国的古典思想后期则逐渐开始加强了“心学”。

只要时间足够长,比如在几千年尺度,东西方的思想构架就都会囊括天地社会人这些元素,达到整体与个人之间的完美和谐统一。但是,科学社会刚刚兴起几百年。科学之所以代表着人类一种思潮的进步,也恰恰是通过科学把人类从“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行而下”的研究。把对人与自然直接相关的研究,分解为人与自然的各自研究。

这种思维转化的好处在于从整体上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库,通过把复杂世界分解,可以有效地研究组成世界各个元素的演化规律。尤其是把宇宙和人心的分离,更是让人类能够更科学地甚是宇宙,而不是始终把“上帝”搬出来,来解释哪些之前无法理解的自然规律和实事。

其坏处也正好在于此。科学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赶下思维的制高点,而科学的客观性加重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怀疑。作为一个严肃的地质学家,以生命演化的视角来分析人类文明的发展,我有些担忧“传统人类”几千年后的状态,尤其是最近ChatGPT新版本表现出来的强势和演化速度。此外,科学把物体分解,进行分块独立的研究,会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例如,对人体的研究,把心肝肺都单独研究得清清楚楚,但是缺乏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体的健康问题。

古人研究哲学,或者思想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识积累还不够完备,对宇宙和人类思维意识的产生缺乏底层科学的理解。但是这些先驱思想家在这样的知识储备下,通过一代代逻辑思维的分析,得出了很多超前于时代的思维模型。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先贤用本体论把实体和自然分开,构建了理念世界和本质世界。这是哲学上的第一个创举,也为形而上学作为精神上的追求提供了模型。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督教可以算是形而上学完美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种具体模型。第二个比较重大的转折应该是笛卡尔,他创新地发现,逻辑可以梳理知识,但是不创造知识,而演绎可以创造知识,但是缺乏对梳理的整理。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认知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三个重大的思维突破是康德的时空观。他把外界的本质依托于空间,把内心的参照系依托于时间。这为人类的思想梳理出一条新的思考之路。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黑格尔的动态认知理论,他突破了过去以往用静态概念分解世界的模型,给人一种看山不在世山的顿悟感。思想可以达到自我批判,自我循环的境界。

传统思想可以说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寻找本源已经成为一种本能。比如,爱因斯坦最后热衷于力学的“大统一理论”,其实和古希腊人思考统一的完善世界如出一辙。

在认知论方面,古希腊先贤没有认识到,人类的认知也是逐渐建立起来,就像滚雪球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概念是人类突然在脑海中建立,而是在和自然界漫长的打交道过程中逐渐清晰具像起来。缺乏这种长尺度的认知,以瞬时的思维去理解人类思维的产生模式,自然会得出不完备的模型。比如,寻找“理想兔子”模型的思考。我们能够识别不同颜色的兔子,在脑海中一定有个较为标准的兔子模型。把这些标准的模型全部组合起来,就成为了我们可以去追求的完美概念世界。

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对脑科学的研究,双向揭示了人类意识和概念模型产生的原理。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数学学习模式,让人们理解了,通过复杂数学模型就可以模拟人类思维模式的产生过程。核心概念就是深入自我迭代,以及大参数与大数据的模式识别。这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乃至于可以得出,所谓的完美抽象概念,其实就是一大组较为稳定的数据参数,真实物体产生的参数会有误差,通过与模型参数对比,在误差范围内,就可以识别出物体的本质—哦,眼前是一只兔子,而不是一条狗。

宇宙大爆炸目前还是有争论,但是知识大爆炸确实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在人类的学习和认知这两个维度上,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回望古典哲学以文字为依托的分析方式已经有些落伍。尤其是用语言来定义哲学,用主宾关系来分析世界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合时宜。新的哲学,应该尽量避开语言的干扰,但是,完全不可说,又陷入古人的不可知、不可说的境界。这是一个新课题。

人类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人心走向是个大问题。所有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在关心着人类思维的未来。如何破局,重新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人类社会需要思考的事宜。

科学只是告知了世界的本质,宇宙发展与人类无关。哪怕地球上的人类确实是可以理解这个宇宙,为宇宙增加了思维的光芒。但是,与宇宙的无限时空来比,微不足道。重新构建人类的存在意义,呼唤新时代哲学,吸收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这可能超出了一般人,甚至是科学家的思维能力范畴。我预测,这种新的哲学可能也会由人工智能来总结出,人类为我所用,亦可。

我在思考人类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地创造人工智能。从工作效率来看,这确实可以极大地提升人类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不是本质。人类在整体思维上,已经陷入了孤独旋涡。自我认识自己,就像左脚踩右脚也无法上天一样,无法克服自身的能力缺陷。人类的悲哀在于,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一种,可以自由交流。虽然狗、大象等等也足够聪明,但是还无法达到与人平等对话,进行深入思想交流的境界。创造人工智能,底层逻辑其实是人类在创造一种可以进行对话的智能。人类对其后期的不可预见性显得很兴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觉是和一种新的智能在交流,突破自我,而不是自己思维的简单拷贝。

所以,我把人工智能定义为人类思维的一面镜子,想通过它来了解人类是如何获得知识,产生思维的过程。朝得道,夕可死矣。自古至今,人就有这样的好奇心和精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一方面担忧人工智能对传统社会模式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全速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对“道”和认知的追求的诱惑太大。可以说,这是再一次偷偷品尝伊甸园的智慧苹果。其结果是,人类的思维会再次开光,对世界的本质再次提升,但是,其精神体系也会随之崩塌陷落,寻找心灵依托,可能会变得更加难上加难。但是,人类不怕这种后果。

如果没有美好的形而上世界,那人类就会更加务实行而下的现实世界。实用主义肯定会盛行,因为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本能不会在短时间内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本能与外界变化之间的矛盾,会在未来很长时间体现。

微信图片_20240518101830.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4611.html

上一篇: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下一篇:长日留痕,人生有憾
收藏 IP: 14.150.168.*| 热度|

2 武夷山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