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黄安年文 2007年4月14日
(按:《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系提交2005年10月在苏州举行的“20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写于2005年9月10日,10月17日再改稿。发表在《学术界》2006年第1期第268-273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6年第4期,第85-89页收录。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栏目2006年3月8日发布。)
*****************************************88
主题词: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美国历史普及;机遇;挑战
文章摘要:本文论述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的普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美国问题研究,已经开始由专业化走向专业化和大众化并举的时代。论述在网络时代的美国的网络化的优势明显,但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提出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的若干建议。概述了学术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不平凡的酸甜苦辣历程和亲身体验。
作者介绍: 黄安年(1936--), 男,江苏武进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学术交流网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当代世界史
********************************************************
我们正处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学术思想、文化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和普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此提出一管之见,求教于学术界同行。
(一)
我国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的新时期,是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美中关系正常化、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活动相联的。跨入21世纪的今天,全球目光关注最多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美国,另一个是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美国热”和“中国热”双“热”交织,又形成了“美中关系热”。在一定意义上说,21世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和美中关系的走向与互动有关的。
人们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喜恶偏好和了解程度看待美国。不管你是爱慕还是厌恶,不管你出于学习、教学和研究的需求,还是赶超的意图或批判的愿望,都离不开对美国历史和现状的求真务实的认识、了解和把握。我们需要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一个既具体又深入的美国,一个已经跨越四个世纪的活生生的美国。为了实现我们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一个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锁定的追赶目标,已经不仅是欧盟各国和日本,而且是这个迄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美国。在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美国早已不仅仅限于学术层面,无论是学术界、教育界,还是传媒界、经济界、社会各界,谈论的话题往往很难离开美国。在我国,“美”学成了人人谈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高官概莫能外,无论是纸质图书报刊、网络数字音响、还是各类新闻媒体,有关美国的资讯,全都遥遥领先于对其他国家的关注。从上到下、从专业层面到普罗大众都十分关注的是,我们所学、所读、所闻、所见、所究、所识、所教、所著、所论的美国,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美国?我们该怎样了解、认识、研究、教学、传播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国的发展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又该怎样借助对美国的了解、认识和思考,扬长避短,建设好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强国。美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69年前美中结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难忘岁月迄今仍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发展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过去是现在依然是美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她也符合美中两国的根本利益。
我国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的新时期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以上的世纪,我国的美国教学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具有相当竞争力、朝气蓬勃、后继有人的美国历史和美国问题的专业化教学和研究队伍,他们是深入了解、认识、研究美国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世纪以来,一些有相当学术深度的美国问题论著并非出自美国问题科班专家之手,这显示了美国历史和美国问题专业研究的队伍的扩大,开始出现了美国问题专家和“美国热”“票友”,协同研究的新格局。我们所关注的美国问题,已经开始由专业化走向专业化和大众化并举的时代,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美国问题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的“专利”,我们从事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不仅承担着对于美国问题的深度考察和研究任务,而且同时还担负着向社会各界和媒体大众普及美国问题知识、信息、和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认识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美国问题研究和教学的专业队伍,仅仅依靠传统纸质书刊文字的功能,仅仅依靠学校及研究所(中心)机构教学和研究的传播模式是很不够的。
学术网络化比之传统的纸媒出版物来说是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尚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它方兴未艾,有着自身的特有优势。它传播快速和便捷、资讯丰富和共享、贴近作者和读者、经济实惠、便于编辑、富于个性化。学术网络化开始带来了教学和研究的巨大变革,已经赢得了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推动了我们的教学和研究由现代化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新阶段。“网媒”和“纸媒”相得益彰,互利互惠。和网络时代到来以前的纯文字纸媒时代的美国问题研究相比,网络时代的研究条件要好得多,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利用网络工具研究美国的条件大大改善。例如近些年来美国许多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之快令人惊讶,数字网络图书大幅度增加,电脑更新之快同样目不暇接。1991年初我在纽约州立奥伯尼大学图书馆看到的是386、486台式电脑,当时的光盘数量极少,笔者利用当时先进的“386”从专题光盘中下载了数以亿字的美国研究资料带回国内[2]。而今天这些资料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不出家门通过互联网下载获取,不需要专门飞到美国利用宝贵的研修时间去费劲地查询和下载。到了1999年,电脑软盘已经被越来越快速的光盘所取代,X86让位于不断更新、更快的X奔腾,台式电脑的优势地位也开始让位于便于携带的移动式手提电脑。
20世纪90年代,我们从《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文字版通过Recent Scholarship查询有关最新的美国问题论文、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已经感到相当的方便,而现在则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加便捷地查询近些年来的美国历史杂志的各种文章和信息。1954年我在大学学习时习惯于从图书馆借来图书做学习资料卡片,这种习惯一直到留校任教,同时还随时积累剪报资料,到了80年代复印流传开来,开则始利用复印来保留和积累资料。基本上90年代以前的教学和研究成果都是在积累和研究卡片、剪报、复印资料和图书的基础上写就的,在那时为此不仅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1992年起,我算在北师大文科教师最先使用电脑的几个教师之一,当时从美国带回了几百张的5.25,3.5盘软盘资料,那时我使用的还是286电脑、24针宽式打印机,及3.5硬盘、5.25软盘。为从国外带回电脑还需要专门向外事部门开具研究需要的申请,并通过海关的免税特许。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个人教学和研究的电脑化、信息化、网络化开始起步了。随着电脑的不断更新,1999年起我用上了自费购买的手提电脑。现在许多学术资料不仅来自文字图书而且也来自网络资源。[3]现在可以通过快速地登陆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美国咨询网、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网等权威性网站查询我们研究美国所需的学术资料,还可以联结Google网络,登陆百度(Baidu)网,新浪网等检索网站快速查询所需专题资料索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纸媒资讯,而且还能运用互联网络提供的快速、便捷、优质、低价的资源共享服务,从而大大有利于美国问题的教学和学术研究。
在今天,通过传统纸媒和网络化进行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两者的读者和受众对象不同,并不影响传统纸媒的经济效益。事实上传统纸媒上的一些学术文章和信息往往率先在网络媒体上发布部分信息,而传统纸媒的论著由于出版的时间、数量的限制和购买的困难,对于难以利用传统纸媒的读者则往往可以快速地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更加凸现了群体参与的大众化色彩,凸显了来自民众底层学术的需求,凸显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内容,这种大众化的参与是提高美国教学和研究质量的深厚基础,也是扩大美国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并且拓宽了美国问题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美国问题专家可以从网络媒体大众化中汲取更多的学术营养,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大众化为普及美国历史知识做出应有的奉献。
(二)
在网络时代,美国问题研究和美国知识的普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已经率先进入了网络时代,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与之相称的超级强国地位。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网络化已经迅速普及于美国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第二,网络化在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经迅速普及。就美国问题而言,通过网络系统传播、交流、讨论美国问题的知识、信息、文献、论著等各类资源,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形成系列机制,并向全球扩散。例如美国历史学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网(http://www.oah.org);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网(http://www.loc.gov);美国对外关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网(http://www.state.gov/r/pa/ho/frus);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网(http://www.foreignaffairs.org)。这些权威性网站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论著和资料。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从这些网站中获益匪浅。上述网站均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连接登陆。
第三,网络华文化在美国的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经拓宽,并在华文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例如中英文兼备的:美国资讯网(www.usinfo.org/chinese)是迄今内容最为丰富最具权威性的美国官方网站。它包含美国概述、历史、艺术与文化、文学、教育、经济与贸易、法律与条约、政府与政治、旅游等领域。涉及中美关系、当前议题、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权,与多国议题等方面。还有美国主要新闻网站、学校信息、美国研究领域主题、美国文化与历史地图、重要美国历史文献、美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986-1995)、美国研究所(1999-2000)、美国研究课程要目、美国思想库与公共利益组织、美国研究讨论群等内容,美国国务院电子期刊、美国研究论文摘要、美国研究研究所、教授与研究人员索引、美国智库指南等专题。再如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信息中心主办的《美国参考》(www.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网站是反映美国官方观点和需求的有关当前国际问题和美中关系的权威性网站。美国驻华大使馆网(www.usembassy-cinga.org.cn)中文网站,对于了解美中关系和交往关系密切,是赴美人员必看的网站之一。里面还联结了美国学者主办的《交流》华文杂志。还如美国指南网(http://www.dongyu.com.cn)包括美国概况、美国历史、政治法律、经济贸易、教育科研、美国文学、社会生活、旅游向导、留美服务、娱乐休闲等,对于了解美国基本情况很有参考价值。[4]
第四,美国学术机构已经把历史光盘和数据库等纳入学术成果。例如,美国历史杂志不仅在最新学术成果栏中增加了历史光盘开发研究成果,而且新的编辑部自2001年6月号起增加了web Site Review栏目。[5]
第五,美国民间和美籍华人主办的各类华文美国问题网站多达千百家,尽管这些网站价值观念、资源信息重点和对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对于我们获取多元化信息很有帮助。
第六,上述这些美国问题网络资源大多属于资源共享型,从中获取信息是免费的。例如,《华盛顿观察周刊》网(www.washingtonobserver.org)该网站在《关于我们》中说:“《华盛顿观察》周刊是华盛顿观察国际新闻社提供的独立而可靠的中文信息源。我们属于非盈利组织,我们的信息面对所有人并且绝对免费。”“所有的历史教训使我们坚信闭关锁国使一个国家国力下降,从长远的眼光伤害一个民族整体的竞争力。当全球化将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拥挤,更相互依存,人和人连接更紧密,对世界的孤陋寡闻和自我封锁会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当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格局仍然多多少少倾向于说英语的国家,华语世界的读者应该更多地关心自己社会以外的社会在发生什么,确保信息的畅通,确保了解世界,从而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在国际关系中保密和片面的信息更是危险。完全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行为传统,我们无法能对别国甚至自己所在的国家和人民的行为进行全面评价。封闭的土壤里只能孕育出思想的怪物:即对其它国家的无知导致异己恐怖症(盲目排他症),盲目的自卑和自大结果常常导致错误有时是非常危险的决定,令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国家或地区走上歧途。”。[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网络化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网络所显示的优越性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和美国相比,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无论是科学院、各部委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还是大学美国问题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无论是各类美国问题研究会或美国问题杂志,我们在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上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进入新世纪以来,确切地说,我们和美国在美国问题网络媒体方面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7]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除英语专业外,我国很少见有美国问题的专业英文网站。
第二,我国大陆的美国问题中文学术网站屈指可数,远远不能适应我国专业化、大众化了解、认识、研究美国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美国问题研究机构的网络化更新滞后,内容单薄,并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学术含量较低。但是也有做得较好的,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http://www.cass.cn/meiguosuo)网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网站除了所务内容外,还有学术会议、美国外交、美国政治、美国经济、中美关系、美国社会文化、综合成果,美国研究季刊、美国所通讯、商业评论等刊物,中华美国学会、中美关系研究会、军控中心三个学会,探究美国书目、美国相关网站、多媒体资料等栏目。该网站已经不仅限于行政公示,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学术信息和启示。记得2004年12月7日在中华美国学会举行的各个理事单位会议上,美国所所长王缉思教授透露美国所的网站已经建成,并将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初见成效,可见事在人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在这以前,网友已经看到1987-2004年美国研究网(http://www.mgyj.com)上的《美国研究》全部文章。[8]但是美国所网站的各个栏目内容还是属于内部网,没有也不可能完整反映我国的美国问题研究信息和成果。此外把中华美国学会网挂在美国所网下的做法也具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发挥中华美国学会在整合全国美国问题资源中的应当发挥的核心协调作用。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http://ushistory.xmu.edu.cn)由设立在厦门大学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新一届秘书处创办,不仅反映研究会会务和会员信息,而且扩及中国和美国的美国史研究的资源和信息,包含会员介绍、学术动态、科研成果、美国史通讯、资源导航、重要信息等栏目,在社科院世界史所16个直属学会中保持先进行列。[9]但是自2003年1月以来,到2005年10月15日登陆累计人次没有超过31000人次,日均登陆累计人次不多,原发性文章少,在发挥更大影响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美国问题专业网站不是很多,出色的也少。令人鼓舞的是由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办、杨玉圣主编的《美国政治与法律》网(http://www.ciapl.com),包含最新动态、美国政治、美国政府、美国国会、美国司法、美国宪法、美国法律、美国外交等八个栏目。虽然自2005年7月25日开通以来不到三个月,已经引起美国问题学界的高度关注。总的看来,国内一些有影响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对于美国问题网站的建设,还处于初创阶段,大多附在以行政化为特色的校园网内。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网站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cas.fudan.edu.cn),都有专门的设计和栏目,不过还限于内部事务网。至于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的网站还附在各自的院系网内。
第三,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站距离资源多元化和资源共享还有不少路要走。我们的不少网站不仅信息源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而且还存在着一些学术网络政治化的干扰、学术网络商业化的诱惑、学术网络行政化的误导、学术网络本位化的限制,如果这些非学术因素不认真解决,真正实现学术资源共享还是困难重重的。
第四,属于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美国问题光盘和我国美国研究和教学的数据库还很少。
第五,在教学和研究中运用美国问题网络的普及率还不高,还很不平衡。
第六,我们的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还没有被纳入教学和学术成果“一刀切”的“量化”管理和评介机制中。[10]这种行政化的“量化”机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网络教学和研究成果的迅猛发展。
第七,我国的学者个人美国问题学术性网站凤毛麟角,孤军奋战,往往还得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积极支持,自然也没有被纳入学术规划和成果“量化”系列之内。在现行的个人综合性学术性网站中不乏美国问题的栏目和内容。[11]最近戴超武博士刚刚开通了冷战国际史研究个人专业网站《文行忠义——戴超武个人网站》(www.daichaowu.net),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12],相信这类涉及美国问题综合性或专门性网站会越来越多、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欢迎的。
(三)
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为加快我国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网络化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视美国问题信息资源多元化建设,改变信息源的单一化现象
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华文世界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政府和新闻媒体提供的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源。西文信息源应当涉及各种文字,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图书馆的文献档案,以及反映各种观点和信息的图书资料。即使华文信息资源也应当尽可能掌握和了解海外华人各种出版物、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中文出版物和档案资料,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文出版物等。对于各种观点的信息资源都需要研究和了解。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资源信息相当的单一化,距离多元化还很遥远,某些重要的中文信息源被以“保密”和“反演变”为借口而封杀,其实这些资料和信息在国外获得没有多大障碍。可以说,在学术研究的信息源方面我们的开放程度还很低,还存在很多壁垒,还很不平等。自我封闭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术繁荣,无异于学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自杀,导致信息资源的匮乏、评论和决策的局限以至失误。把资源信息的使用分成三六九的做法,有失公平,这种垄断学术资源的行为,也是妨害学术发展的。但是对于网络资源信息不能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我们要警惕和反对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但是也要加快保障国家公民和学术工作者便捷、快速、公平地获取学术信息自由的立法,维护学术研究的知情权,建议在适当时候,通过立法反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行为。[13]
第二,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创造条件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
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学术资源共享是衡量享受学术民主和自由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的必备条件,更是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能否顺利发展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避免学术资源政治化,让学术资源回归学术[14]。其次要避免学术网站商业化,防止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政务性、公共性、学术性网站变了味,从而使非赢利性让位于赢利性、共享性让位于排他性的垄断性网站。其三,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为已任的重点高校,要避免高校学术网络行政化,防止学术网站学术含量的失缺。其四要防止和杜绝在学术网络运营上权、钱、学相勾结的腐败现象。
第三,中国美国问题的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在网站建设中应当发挥龙头作用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华美国学会网站、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美国政治与法律》等美国问题学术性网,总的说来,这些网站还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还有一些美国研究的机构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网站。从龙头作用来考察,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会和美国研究机构,不能把网站内容仅仅局限于学会的会务和研究所(中心)的所务,还应当在推动我国美国问题专业化研究和大众化普及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在这方面是大有作用的,有许多事可做,需要列入议事日程,加大、加快工作力度。
笔者曾撰文提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协调优势功能是迄今任何学校和研究机构所无法取代的,如果研究会能够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种有增无减的协调优势功能,无论对于研究会还是各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单位将是双赢的。让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真正成为关注中国美国问题和美国史的学术家园和资源库,在这个家园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繁荣学术,促进友谊。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站里快速便捷、求真务实地获得有关美国历史、美国问题、美国经济、美国外交、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美国现状、美中关系、美国研究、美国文选、美国论著索引、美国问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学术动态、美国学者信息等等的权威性资源信息,并且和众多的美国问题网站连接等等,这对于发展和繁荣中国美国史研究将是一个极大的贡献,而做好这件工作不能仅仅靠秘书处几个人的努力,需要各个研究单位的协作分工,逐步积累,从而缩短和美国在网络资源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做好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下需要的是主动的为资源共享的献身精神。发挥研究会的协调功能,组织力量为建立资料库或编撰专门论著作规划和贡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学会经费短缺,没有美国专职专业人员,也没有科研项目经费,但是只要有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充分挖掘研究会协调功能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15]
第四,开展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纳入各类科研规划
网络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少数人、少数机构来搞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各级学术管理机构从有利于学术繁荣出发,参与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而某些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设计和运行的数据库,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参与和检验,则难以准确反映学术研究的真实状况,如果以此作为“量化”依据,则更会误导学术。作为第一步,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信息资源的整理、索引和联网工作,为此要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重视。这里特别要提到专题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美国问题论著和论文、文章索引、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问题研究人员信息索引、美国研究单位信息索引、美国问题教学信息等。再如美国问题专家论著信息库等。信息库建设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这方面已经退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库应当资源共享,便于查询提供优势服务。这项工作应当列入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力量,分工合作,筹措足够资金推动实施,有条件的学术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16]
第五,改进学术管理机制,加强美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
衡量学术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应受到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媒体、在职还是离退、立项还是编外的限制,但是现行的学术“量化”管理机制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非科学性,它既不认可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也不欣赏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文章,从而对在职学人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事实上一些网络文章的创新观念、思维、架构并不亚于传统纸媒的文章,只是“网媒”转成了“纸媒”才成了学术“正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在普及美国历史知识方面,网络媒体的作用也是传统纸媒所不能取代的,学会和美国研究机构的网站在保障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科学认知的美国方面,其作用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者只是跟着各种“量化”指挥棒走,那是难以在美国知识普及领域做出更大奉献的。
第六,积极鼓励和扶植办好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网站
网络时代不同于工业化和标准化时代,它在现代化同时给予学术工作者以更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个人学术性网站为学术繁荣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美国问题的学术成果不仅来源于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集体攻关项目,而且立足于学者个人的自觉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心得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个人学术网站展现出来。尝试、建设、完善个人学术性网站是学术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已经受到了来自民间的热烈欢迎,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也理应得到来自“皇粮”管理机构的精神上以至物质上的鼓励和扶持。这种个人学术性网站不受专业的局限、年龄的限制、编制的困扰、模式的规范,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各具特色。这类个人网站的综合性、专题性形式不拘,只要含有相当部分美国问题内容的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现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创办的学术网站已有杨玉圣的学术批评网和美国政治与法律网、周祥森的史学评论网、
戴超武的个人网站、黄安年的学术交流网等。笔者以为各级学术管理机构应当以实际行动支持个人学术性网站的创办与繁荣,把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等响亮口号落到实处,造福于学术界。[17]
第七,加强美国问题网络间的联系和整合,推进教学和研究的优势互补
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络还处于起步和各自奋战的分散阶段,加快学术网络的发展,需要加强网站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由中华美国学会牵头着手研究和推动加快我国美国问题网站的交流和联络工作。通过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及全国各个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协调力量,分工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美国问题网际网络。凡是涉及美国问题的学会、机构、涉及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性网站要尽可能地联合起来,推进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提高美国问题的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
第八,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避免教学和研究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里首先是遵守宪法、遵守符合宪法原则的各项法令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信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等不道德以至违反行为。凡是来自网络的资源一定要说明来源,切忌变转引为原创。对于一旦发现这类不道德行径,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要群起而批之,我们的学术主管机构要严肃对待,避免护短作为。同时也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挽救一时的失足者,避免再犯。其次,要对网络信息和文章采取严肃的学术甄别,去粗取精,去假存真,切忌不加分析地“克隆”和转引。其三,对于网络公布的文献资料需要认真查对原文,比较鉴别,审慎引录,避免失实,以讹传讹。
(四)
自2002年4月22日以来,我开通了学术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个人网站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迄今已经发布各类文章和信息超过15900多份(篇)。学术交流网的宗旨是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由于学术交流网中的美国问题栏目兼有学术性、知识性、时评性、资料性,为广大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者、爱好者、了解者和涉外工作者提供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网络交流平台,因而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的欢迎。[18]学术交流网链接涉及美国问题权威性、资料性网站,又为网友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查询通道。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02年12月31日,登陆学术交流网的累计人次超过3万;到2003年12月31日累计人次为167350;到2004年12月31日累计人次为385750;到2005年9月1日累计人次为800000。[19]到2005年10月1日则累计登陆人次超过了90万。[20]10月15日超过95万。统计数字还告诉我们:2002年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120;2003年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375;2004年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598;2005年1-9月间日均累计登陆人次则为1883,而2005年7-9月三个月间日均登陆累计人次超过2700,这表明关注学术交流网的累计点击人次日益增多,其中多数为海内外的教育界和学术界人士。[21]
在当前我国涉及美国问题的学术性中文网站中,学术交流网以信息丰富和广泛、快速和便捷,学术含量较高见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学术交流网从最初总共8个栏目发展到现在的32个栏目,日均发布文章和信息11份(篇),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酸甜苦辣历程。学术交流网一年365天不停歇,每天提供新信息,既要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又要克服技术维护的障碍,还要付出平均每天四、五个小时以上的辛劳及每年数千元费用的支出(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未计在内),此外还中断了原定的个人研究计划。尽管没有获得一分“皇粮”的赞助、各种规划“项目”的审批、“量化”成果的确认,不过,持续增长的“点击率”说明,网站的一定学术含量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认同,学术交流网既没有图像、也没有聊天室、既没有庸俗的社会信息,也没有快速的检索手段,网友如果不是看重网站的学术含量,难以保持不断登陆和增长的“点击率”。顺便说明,学术交流网是名副其实的个人网站,是一个年近七旬献身于美国史学术事业的纯个人的学术网站。我衷心感谢广大网友和学界同仁对学术交流网的支持和关注,也切身感受到开展网络学术是一项于人民、于学术有利的奉献,也体会到一个已经退休好几年处于边缘化的美国问题学者,为自己奉献社会的学术岗位而感到欣慰。近年来我已经很少登上课堂、很少和研究生本科生面对面交谈学术,也很少参与学术会议,但是通过网络课堂、网络交流昼夜不断,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网络远程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一种既大众化又个性化的教学相长形式,我的学术活动有了新的天地,学术生命也有了新的延续。
学术交流网中有关美国问题的资源,大体上可以概述如下:
其一,现有的16个美国问题栏目中,在学术交流网32个栏目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截止2005年9月30日24时统计,学术交流网发布的文章和信息总共15733份(篇),其中美国问题栏目的文章和信息总共8209份(篇),占总数的52%。其中属于学术交流网主持人个人美国问题文章和信息:美国论著研究,350份(篇);美国问题观察,167份(篇);美国社会保障,222份(篇);美国历史知识,117份(篇);美国论著索引,112份(篇);六,美国史研究会,4份(篇),合计855分(篇)。
属于网上美国问题栏目的其他文章和信息:美国问题评论,3362份(篇);美中关系评论,1184份(篇);美国社会生活,1434份(篇);美国文化教育169份(篇);美国图书评介,205份(篇);美国历史文献,259份(篇);美国统计资料,105份(篇);美国问题索引258份(篇);美国教育交流281份(篇)。合计7354份(篇)。需要说明的是,其他非美国问题栏目中的美国问题文章和信息,没有包含在上述统计数字之内。
其二,在学术交流网发布的美国问题的文章和信息中,相当集中地反映了笔者的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成果,其中包含《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美国的崛起》、《二十世纪美国史》、《美国经济发展史15讲》、《当代世界五十年》、《跨世纪美国行》(待出版)等论著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以及《世界大通史·经济卷》、《当代世界史》等书稿和讲稿中涉及美国问题的内容。此外还有笔者二百多篇美国问题论文。
其三,及时转发美国国务院信息中心反映美国官方观点的文章和资料。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教育交流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发布的即时国际问题英文信息系统资料。2004年前美国《交流杂志》各期的内容。这些文章和资料对于我们即时了解美国官方或主流媒体及学者的观点是有益的。
其四,转发的文章和信息还包括《美国研究》等刊物上刊登的美国问题文章和信息。
其五,发布了笔者编制有关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的论著资料索引目录,2000年以来美国问题的文章信息和资料索引等,如《美国现代史研究指南》、《当代世界史书目》、《20世界资本主义史书目》、《美国问题文章索引》,还有学术交流网的专题索引和转发兄弟网站上公布的美国问题资料索引。
其六,发布了大量美国问题的书目和评论,以及大量涉及美国问题的学术评论。
其七,转发了大量美国历史文献、美国历史知识资讯、各类美国问题网址的信息。
其八,学术交流网发布的美国问题文章和信息涵盖了美国历史、内政、司法、外交、社会生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地理等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现状和理论各个方面,涵盖面关系美国的方方面面。
学术交流网一直坚持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术为公是学术交流网的出发点,学术为公就是要崇尚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维护学术正义和公正,坚持学术规范和道德,开展健康学术评论,不谋学术私利。坚持学术为公难免与某些学界人士发生意见相佐。学术交流网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欢迎学术不端学者回归学术规范,抨击坚持不改的学术不端行为。
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必要途径。首先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本人的文章和资料陆续在网上发表,供免费下载,网友使用时望遵守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个人学术版权。其次,学术交流网在可能条件下为网友提供不同见解的学术资源,这些资源的史实和观点由读者自行判断,并不代表网站的观点。其三,学术交流网呼吁网友充分使用本网联结的一些海外学术和咨询网站,和国内某些收费网站不同,可以免费获得。其四,学术交流网呼吁国内某些公共图书馆网站、国家资助的政宣性、公益性网站取消对于登陆网站的种种不当限制,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实事求是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遵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是学术交流网信守的学术路线。无论是像学术交流网上讨论的学术的是非原则、学术评论中的学术和非学术因素、学术公案的是非曲直、现代化革命化价值取向是非、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功过是非、美国发展道路的优劣评估等等,都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检验于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学术事业创造性发展和学术性网站发展的希望,客观地说,我国的学术性网站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只有创造性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于学术性网站需要引导和宽容而不是防堵和限制。学术网站顾名思义讨论的学术问题,但是当代学术离不开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透过历史考察和现实跟踪来从学术层面上深层次解剖事实真相,还清历史的本来面貌。[22]
学术繁荣的活力源于学术创新,学术创新需要研究和吸收前人成果、跟踪学术研究现状、更新学术观念、开拓学术视野、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批评,革新研究手段。如果没有学术交流、没有学术批评,我们的学术事业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真正的繁荣,也就很难进行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网愿为在美国问题领域、世界历史领域、社会保障领域、教育改革领域、学术评论领域、现代化进程领域作些基础性铺路工作。希望拓宽学术交流领域,更多反映国内学者、国外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术活动普及化的发展,学术交流网面向的读者不仅是专业工作者而且也包括社会各界的爱好者。[23]
学术发展需要学术评论,健康的学术评论有利于学术发展。在学术讨论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在学术问题上,要淡化行政管理的干预;在学术领域要拓宽学术民主和偶的空间,这些是学术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学术交流网希望在学术评论、学术批评、学术争鸣、学术管理、学术评价、学术热点等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在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令下,要求保障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的合法权益。
学术交流网愿意和美国问题的兄弟网站联结,相互交流和沟通,资源共享,为推动中国的美国历史知识的传播和美国问题学术研究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1]见黄安年编:《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1840-1990)》(上、中、下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出版,1990年。黄安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成果----90年代前三年研究评述(1990-1992)》,提交1993年举行的“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论文稿。黄安年:《1990-1995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果及其国际比较》,《世界历史》,1997年第3期;黄安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美国学的发展——以1998年发表的文章为个案分析对象》,《学术界》2000年第2期。黄安年:《2000年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对当年文章的定量分析》,《史学月刊》/2002年10月,收录在梁茂信主编的《美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黄安年:《中国学者美国史研究成果目录在〈美国历史杂志〉----1992-2001年分析》,学术交流网2002年6月23日首发。
[2]黄安年:《美国历史光盘迅猛发展的启迪》,《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6期。
[3]参见拙著《跨世纪美国行》(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于2005年11月出版)中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启示》一文,学术交流网2005年8月31日首发。
[4]黄安年:《推荐几个美国的美国问题中文网站》,学术交流网2004年7月25日首发。《了解和研究美国的重要中文网站——美国资讯网》,学术交流网2004年5月11日首发。
[5]自2001年6月号至2005年3月号一般每期评论文章6篇,2002年3月号和6月号为5篇,2004年12月号为4篇。
[6]见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联结的《华盛顿观察周刊》网(www.washingtonobserver.org)。
[7]黄安年:《中国学者要借鉴美国资讯网美国研究部分提供的各类资源》,学术交流网2004年5月13日。
[8]见黄安年:《学术机构的网站应突出学术性,推荐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网站》,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25日转发。
[9]见黄安年:《祝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战开通》,学术交流网2003年2月18日首发。
[10]见黄安年:《违背学术规律 漠视个性与人性——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20日首发。
[11] *黄安年:《弘扬学术为公、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精神——写在学术批评网恢复开通50天之际》,学术批评网2002年1月9日首发。《学术批评应当成为学界中人的共同事业——写在学术批评网开通一周年之际》,学术批评网2002年3月15日首发。《更加众志成城,弘扬学术为公,遏制学术腐败,纯净学术领域----纪念学术批评网创办三周年》,学术交流网2004年3月14日首发。《史学评论网异军突起说明我国史学界学术评论发展的可喜景象》, 学术交流网2002年9月30日发布
[12]《戴超武个人网站——为网站开通写几句话》,载《文行忠义——戴超武个人网站》,2005年9月13日。
[13]黄安年:《高度重视20世纪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黄安年:《加快美国问题网站建设,发展美国问题网上传播和交流》,《美国史研究通讯》,2005年第1期。《关于办好学术期刊的几点意见》,《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0期。
[14]黄安年:《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中华读书网编,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5]黄安年:《关于发挥美国史研究会协调优势功能的思考》,学术交流网2005年1月9日首发。
[16]笔者曾就此多次提出建议,例如1995年2月20日笔者曾正式致函社科院世界所负责人,信中提到:“:在世界史所召开的世界史各学会负责人会议上, 我提出的建立历史信息库的建议蒙您和与会规划局同志支持, 很是高兴。此事说来容易, 落实起来非要有魄力和实干精神不可。我在1992年8月31日就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立历史学信息库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说明》,这是在白寿彝教授约我到他家专门谈论这个问题后写出的, 他极力支持开展这一工作。为了使这一项目可行, 我草拟了《关于建立历史学信息库的构想(1992.8.30)……。我的关于建立中国美国史的信息库工作, 很快受到留美中国学者的注意,他们建议和我联合申请美国的基金来着手这一工作……我担心如果成功了,将来的专利会受制与国外,不利我们的发展, 因为如果这个项目一旦搞成, 其经济效益将是十分巨大的。……我曾试图通过在高校或北京市历史学会来进行这一工作……我还曾与北大何芳川同志谈及,他很感兴趣, 但后来告诉我,原来联系的一家公司后有变故而未成。至于北京市历史学会不是经济实体,没有钱,只有人是不行的,因为操作运转需要启动经费。我也曾考虑企业界资助,但迄今有这样的眼光的尚不多见。这些困难并未使我却步,相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发展,我更感到早上不如晚上,万一如果没有单位上,在我退休后将全力以赴自己干,这件事绝不能让洋人或者台湾学者或海外华人学者抢在前面。由于目前美国只有英文光盘,并无中文和中英对照的光盘,一旦我们制成,其意义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象CD-ROM那样, 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如先搞1990-1995年的,然后向后延伸,向前推。……根据我的实际体会,做好这一工作的最佳方案,应是纳入国家规划作为风险科研投入,成功后则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开展这一工作是社科文献检索部门、专业历史工作者和计算机软件制作专家三结合的事。如果单由文献检索部门来进行很难保证专业业务的质量, 因为对条目的编排、提要、翻译等绝非技术性工作, 务必由有相当水平的专业工作者来进行或把关才行。”(收录于笔者2001年编的尚待出版的《历史教学改革论》)
[17]黄安年:《鼓励和扶植个人学术性网站——从戴超武个人网站开通说起》,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26日首发。《为学术网站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学术交流网2004年10月9日首发。英堂:《学术为公 重在参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学术批评网2005年8月25日。
[18]周祥森:《学术交流网:美国史研究者的良师益友》,学术批评网2002年7月11日首发。
[19]黄安年:《登陆学术交流网累计超过80万人次》,学术交流网2005年9月1日首发。
[20]这里所说的是页面显示的登陆累计点击人次,2005年10月1日6:30分累计点击人次为907600,由于非学术因素干扰和技术原因被删除的点击数总共约5万人次未统计在内。
[21]黄安年:《凸显美国问题资源和信息--学术交流网的一大特色》,学术交流网2005年1月2日首发。《喜迎2004年----学术交流网的回顾与展望》,学术交流网2004年1月1日首发。《喜迎2005年----学术交流网的回顾与展望》,学术交流网2005年1月1日首发。
[22]黄安年:《坚持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写于学术交流网登陆人次累计超过50万之时》,学术交流网2005年4月1日首发。《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写于学术交流网点击登陆人次累计超过60万》,学术交流网2005年6月04日首发。
[23]黄安年:《迎接新的一年——学术交流网的回顾与展望》,学术交流网2003年1月1日首发。黄安年:《学术交流网和美国问题研究》,学术交流网2005年10月1日首发。
(本文系提交2005年10月在苏州举行的“20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写于2005年9月10日,10月17日再改稿)
(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2005年10月18日文稿首发)
发布时分A、B、C篇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论著研究/2006年3月8日发布
附图:
1.《学术界》2006年第1期刊登《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封面
2.《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版权页
3.《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首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