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最新版《狂犬病》专著选介(2)
总目录
前言
历史背景
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死亡率数据来源
发病率数据来源
血清学调查
实验室方法
影响流行病学模式的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
描述性流行病学
发病率
流行的行为
地理分布
时间分布
年龄、性别、种族和职业:社会经济、营养和遗传因素
传播的机制和途径
发病机制和免疫
宿主反应模式
临床特征
诊断
预防和控制
基本的流行病学方法
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实践
进化问题
流浪犬的管理:口服狂犬病疫苗(ORV)是一种解决方案?
目前预防狂犬病的生物制剂有哪些替代品?
临床人类狂犬病的治疗?
疾病引入/再引入的威胁?
动物种群管理?
参考文献
前言
狂犬病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急性进行性脑炎,是传染病中病死率最高的。该疾病是一种古老的、但又重新出现的全球分布的人畜共患病,由弹状病毒科丽沙病毒属(Lyssavirus)高度嗜神经的病毒引起。疾病发生在感染子弹状包膜病毒粒子之后,病毒粒子含有单股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图1)。
图1 弹状病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示例,显示典型的子弹状病毒粒子。(a)水疱性口炎病毒,(b)狂犬病毒。(照片由美国公共卫生影像图书馆提供)。
狂犬病毒通常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患狂犬病动物的咬伤。非咬伤暴露,如直接的粘膜接触、吸入病毒、接种未充分灭活的疫苗或移植受感染的角膜、组织和器官,也曾偶有发生。美国在历史上人类暴露的主要来源曾经是家养的狗,而在发展中国家,目前狗仍然是主要的储存宿主(reservoir)。在发达国家,多种野生动物物种受到影响。例如,目前美国及其领地的狂犬病宿主包括狐狸、猫鼬、浣熊、臭鼬和蝙蝠。潜伏期通常为暴露后的1至3个月,但也可能由不到一周直到一年。一旦病毒沉积在被咬伤的伤口中,就会形成向心、逆行通道,从外周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移动。病毒粒子可在局部复制或进入无髓鞘的神经末梢,并通过轴突运输迁移到神经元细胞体。病毒粒子在初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内复制后,通过跨突触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感染唾液腺的腺泡细胞(acinar cells),通过唾液分泌到口腔,从而传播给易感宿主。
疾病的发作最初是非特异性的,在人类中包括与“流感样疾病”相一致的体征和症状,如发烧、头痛和全身不适。前驱症状之后,急性神经系统阶段可能包括间歇性失眠、焦虑、意识模糊、麻痹、肌肉收缩、兴奋、躁动、幻觉、颅神经功能缺损、舞蹈病、吞咽困难、多涎、毛发直立、阴茎异常勃起、瘫痪,有时还有疯狂行为。临床表现还可能包括咬伤暴露部位的感觉异常,以及典型的恐水或怕风,表现为在受到挑衅性刺激后的病态性恐惧的肌痉挛。临床过程是进行性的,通常在随后的几天内死亡。该疾病的另一种形式,称为麻痹型或“哑型狂犬病”,也可能作为临床多样症状的一部分出现,通常包括意识丧失,并伴有递增性麻痹、进行性无反应、昏迷和死亡。
一旦出现症状,就从来没有能得到一致证实的有效治疗方法。强化的医疗支持可能延长生命,但最终会因心脏或呼吸衰竭而死亡。这种恒定结局的例外情况极为罕见,很少有临床狂犬病患者存活的病例能提供详实的病历记录,有时(但不总是)有暴露前预防(PrEP)或暴露后预防(PEP)的历史。幸存者可能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的残留,但这也不是在所有患者中都能发现。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的血清学调查和记录的发病情况支持不同程度的获得性免疫的存在,这可能是亚临床暴露或流产感染的结果,也可能确实是明显的临床狂犬病后的幸存者。
本章的目的是概述狂犬病的生物学、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在制定狂犬病的检测、预防、控制、选择性消除和未来治疗的策略时,必须依据这些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Abrahamian, F.M., Rupprecht, C.E. (2022). Rhabdovirus: Rabies. In: Kaslow, R.A., Stanberry, L.R., LeDuc, J.W. (eds) Viral Infections of Humans. Springer, New York, NY. https://doi.org/10.1007/978-1-4939-9544-8_28-1
相关博文:
三十年来全球发表狂犬病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和个人 2021-6-14
2022年最新版《狂犬病》专著选介(1)2022-11-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