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袁隆平式的科研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袁隆平是反映现代中国原创科研水平的标杆。做袁隆平式的科研,应当是当下国家大力倡导、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都知道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但存在人工杂交制种困难,该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就是解决大量生产杂种的制种技术。袁老非常敏锐提出并在大量田间试验中解决了杂交稻雄性不孕性问题,后来的成果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这就是袁老坚持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研究。在做前沿研究时,现在有“一手科研”和“N手科研”之讨论,在跟踪模仿中学习、提高和进步,实行科研工作中的拿来主义,做“N手科研”,对于正在崛起和快速发展的中国科研来说很重要。在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时,“一手科研”就更重要了。这既要敏锐地提出前沿问题,也要吃“大夏天中午头顶烈日下稻田”之苦,有时候经费还得不到保障。
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对于以稻米为主食的国人来说,解决了吃不饱饭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基本无需科普,人人耳熟能详。这是科研工作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对于大部分工程科学,需要直接解决经济主战场问题,为社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真问题”。袁老的杂交水稻研究就是面向整个社会饿肚子的状况,为提高水稻产量,在大量的田间试验中解决了大量生产水稻杂种的制种技术。现在国家经济主战场上的问题很多,我们在做科研时要沉下心到实际工作第一线,有一双慧眼发现里头的真问题,与一线人员摸爬滚打一起解决真问题。
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当然是国家战略需求的重中之重问题。袁老的科研境界,就是解决“重中之重”里面的核心和前沿问题。科研工作,可以“独乐乐”,但更应“众乐乐”。袁老在面向国家紧迫需要解决吃饱饭的重大需求时,带领核心成员在湖南和海南之间做“候鸟式”的田间试验,坚持不懈。是否有做不出来的风险? 当然有。个人努力、家庭温暖、良师伯乐、国家支持,是袁老当时在艰苦条件下克服风险的有力保障。
(科学通报, 1966, 17: 185-188)
(Science, 2002, 296: 79-92)
袁老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能用英文无障碍地交流。袁老的论文有很多,包括后来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论文,但这些论文基本无人有印象。让人最有印象的是袁老1966年2月28日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满打满算三页纸的论文。袁老对这篇文章是一直怀着深厚而独特的感情的,难怪袁老接受采访时竖起大拇指称赞“《科学通报》是很有权威的”。其实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结构的论文也是首次通过《科学通报》向世界宣布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这里有了名副其实的意境。
“谁来养活中国人民?”一个资源有限的人口大国如何解决温饱问题?袁老就是这样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中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一步步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影响了全球、引领了世界科技前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就是袁隆平式的科研,也是我们要做科研的格局、境界和风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