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论文计分那点事 精选

已有 13783 次阅读 2022-5-20 11: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计分那点事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现在科研工作大部分是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尤其是涉及复杂实验解决大型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参与核心科研工作的人数众多。也只有这样的大团队、大合作,才能完成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科研工作,才能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具有足够影响力和推动力。
       科研成果常以科研论文向同行和大众介绍,参与核心科研工作的人员都被应被列于论文作者名单。有时作者人数动辄数以百计。
       以时间倒序,举例如下:
       1 上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pJL)发表的人类首次拍摄银河系中心人马座黑洞照片的六篇系列论文,有500余名作者。

Gravitational_waves.jpg

       2、2016年2月《物理学评论快报》(PRL)发表的两个黑洞合并产生应力波的观测论文,共计有1011名作者。

Higgs_Boson.jpg

       3、2015年5月《物理学评论快报》(PRL)发表的希格斯玻色子质量精确估计论文,Nature杂志还写社评来评价这篇文章的作者数,共计有5154名作者。

Nature_gene.jpg

       4、2001年2月,NatureScience分别发表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论文,作者数量也是数百名。
       其实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上述论文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杰出工作记录,大大扩展了人类知识体系的边界,对人类科学史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每一个能有幸参与这些科学盛事的人,都会感到无比幸运。
       可问题是,每一个作者在论文中的工作,如何被计分?
       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科研人员都要被评估和考核,科研论文时其中重要的一项评估和考核指标。科研论文的重要性,对每个当事人都不言而喻。
       我们在评估和考核时,通常只看第一作者和打星号的通讯作者。五年前,一篇论文通常只有一个第一作者和一个通讯作者。近五年,逐渐出现了这种现象:第一作者有好几个(共同一作,共一),通讯作者也有好几个(共同通讯,共通)。当然科研任务的细分,每个人的重要性很难明确孰大孰小,于是就有了“共一”;通讯作者承担将来回应论文质疑和科学责任,一个人往往回答不了或者承担不了责任,于是就多几个人,就产生了“共通”现象。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共一”和“共通”里面涉及的利益、产生的泡沫、甚至合作者之间的交易和默契,这些无需赘述。为什么近五年产生了如此之多的“共一“和“共通”论文?都是论文计分惹的祸。
       实施“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至今,大家的共同感受是肩上承担的压力更重了。在实际操作层面,“四唯”里面的指标实际上样样都要,更加应接不暇。为了能有时间去弄其他“三唯”指标,论文指标就用“共同”来走捷径。论文还是那篇论文,可以用的地方、可以带来的潜在利益就多了。这也是一种学术泡沫。
       其实这都是因为学术评价的简单化出了问题。真正的小同行很难找、或者在同一圈子里面很难回避,有些科技问题还很难采用国际同行评审。我国人口基数大,评审工作量繁重,假如有一半比例采用国际同行评审的话,估计国际同行都会被连累,都会抱怨评审太多太费时间了。请大同行评审时,对里面的细节等又很难把握,于是又变成了看指标数字。有时候指标数字真的很影响评审时的尺度把握。一个人表格上填的满满当当,另一个人表格上只有一行,此时评价所掌握的尺度往往还真不看质量、而只看数量。
        现在设想一下,我们收到了评估和考核任务,作者有一篇上述例子的论文?该如何评价?我们就会想,作者起了什么重要作用,是不是就在里面跑跑龙套?这样的论文给我们的印象,估计比不上一篇单独作者或者一作的中等期刊论文。又以期刊论英雄了,可是谁又不是呢?
       一个是男足世界杯冠军,一个是单打冠军。如何评价影响力?每个男足运动员都会被当成冠军对待,这是体育的集体比赛项目基本特征。前锋很重要,后卫和守门员同样重要。拿到冠军才是目标。
        第一作者重要,通讯作者重要,其余作者也很重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才是目标。论文计分那点事,既简单也复杂,不简单也不复杂。
        计分之事如果不解决好,估计大家都只会热衷于“单打”项目,没有兴趣于“团体”项目。在这样的导向影响之下,将解决不了大科学问题。

        中国男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甚远,是否也与此有关?瞎想罢了。
        学术界应是日光明照,大家的愿望都是为了推动科学进程健康前进。论文计分中的那些小心思、小算盘,真的需要改一改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339414.html

上一篇:领跑的密码
下一篇:做袁隆平式的科研
收藏 IP: 202.121.147.*| 热度|

21 徐志刚 张俊鹏 孙颉 张鹰 杨正瓴 吴斌 毛善成 周忠浩 焦飞 陈晓川 郑强 黄永义 叶建军 褚海亮 谢钢 段含明 何应林 陆仲绩 王启云 杜永军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