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又到了诺奖季节 精选

已有 7288 次阅读 2024-10-2 10:4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又到了诺奖季节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从10月7日开始的六个工作日,今年又到了诺奖公布周。

       无论对诺奖的褒贬如何,诺奖在所有科技奖项中的举世公认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诺奖设置的初衷是奖励那些给人类创造最大利益者。只有在创新驱动和需求驱动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也即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在“顶天”和“立地”两个层面都取得巨大贡献的成果,才能获得诺奖。

       现在我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从清朝落后,到现在慢慢扭转局面,一步步都是先人们的接续努力,但是现在基础还是相对薄弱,毕竟差距上百年之久,不是一岁一月可以突破的。

       由于原来基础水平低,虽然增量很大,但是当今水平的绝对值与世界水平的最大值之间,还是略有差距。

       科技活动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这个词,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还不如科技工作者这个称谓更为合适。

       科技工作者都是寻常人,都有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诺奖的距离太遥远,对于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而言,都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对于我国的科技工作者而言,由于前述基础水平的原因,还有更多的社会因素,例如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生活前头,谁都有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重重压力,要取得突破性成就,需要甘于和敢于承受太多的寂寞、社会的评价、付出更多的努力。一项科技工作,假如不是马上有可以看得见的应用背景和需求导向,在资金支持上会有很大压力,能沉住气搞下去真是需要勇气。即使是马斯克搞SPACEX,没有雄厚财力,哪个敢搞?

       当然科技工作者需要崇高的境界和对科研浓厚的兴趣,可以摆脱有些外在的世俗因素而独立存在,但现在的学科大厦都足够高大宏伟,想要突破一点,比起之前的巨人来说还是有点难度,能够出巨大成就的真是凤毛麟角中的极少数。

       科技工作者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不是脱离世俗的存在。现在社会和很多舆论喜欢用道德绑架科技工作者,要求科技工作者不食人间烟火,岂不知科技工作者也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妻子或者丈夫,都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公众、社会和有关部门不要、不能也不必指望现代科技工作者像德国数学家魏尔施特拉斯那样,白天教书,拿着微薄的收入,晚上还要研究阿贝尔问题, 最终成为现代分析学之父。

       诺奖获得者都是高原上的高峰,犹如珠峰只能出现在青藏高原之上。只有高水平的科技氛围、高水平的团队和高水平的积淀,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大师。在现代庞大的科技体系中,指望平地起珠峰,那不是小概率,而是零概率。例如所谓的名师出高徒,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真的是层出不穷。一个大师手下无弱徒,翻翻数学家的家谱图,大家能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别人强,主要是跟对了老师,选择对了方向,这点来说,选择大于努力,一点也不差。

       要取得诺奖级的科技成果,天分和环境都缺一不可。诚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都有说法,但是,前者更易出现,而后者千年难得一遇。在诺奖季节来到之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保持一颗平常心。营造好环境,其实最为重要。气候和土壤好了,鲜花自会盛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453561.html

上一篇:世界一流学科的两个基本特征
下一篇:诺奖规划
收藏 IP: 117.136.67.*| 热度|

17 王涛 李剑超 曾杰 许培扬 褚海亮 周忠浩 郑永军 崔锦华 杨正瓴 葛及 毛善成 晏成和 朱爱军 朱林 guest38022935 guest99980618 guest1216015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