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学科与科学 精选

已有 7134 次阅读 2022-5-26 13: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科与科学
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学科,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时学业科目中诞生出来的词汇,出自“请以《孟子》为学科”。在我国,学科伴随高等教育发展而兴起,通常是指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也指对人进行培育过程中的规范和方法体系。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没有我们这样强的学科概念。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以前高中教育分文科和理科,进入大学分专业,很少有学科的概念。

       最近20年,尤其是2004年教育部开展第一轮学科评估之后,学科的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经过第一轮“双一流”之后,学科的概念基本被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充分考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更加注重学科的内涵建设。按照国家学科分类方法,学科中包含若干专业,通过专业承担人才培养这一职能。大学中的专业是依据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确定的,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现在专业边界逐渐被模糊化了,以前纺织里面的棉纺、毛纺、麻纺、制丝、机织、针织、纺材等专业基本不见了,而代之以更宽泛的纺织工程、非织造工程等专业。所以近20年中学科的发展,更加抽象化了原来的具体专业,“强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也使得毕业生能有更强的工作适应和拓展能力。从原来学习前苏联模式下的专业高度细分,到现在的一级学科框架中的人才培养,出现了专业的归纳与抽象。当然新知识体系的不断融入,也使得出现了新兴交叉学科。
       学科建设,按照官方指标要求和各高校的具体做法,通常包括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五大职能,有时还会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等。学科建设是各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心,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工作。毕竟学科建设就是一只大“箩筐”,装得了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个高校强不强,就看“箩筐”是否足够多、足够档次高。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有不同的建设内涵,基本离不开上述五大职能。平时常有人问学科标杆是谁,无非就是世界上这个学科哪家最好,由于有很多的指标来评判,有时还很难综合评价,所以很难有准确答案。其实计量评价方法有时候也会得出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比如前些年的某高校数学学科实力超过了北京大学数学学科。

       科学,基本的考证结果是从日本引进的词汇,与我国的“格致”一词意思相近。在我国“科学”一词远比“学科”普及和深入人心,1896年严复译《原富》时书中采用“科学”与“格致”并用,1898 年严复译《天演论》时完全使用“科学”一词。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时就在创刊号上提出了“赛先生”。当时迫切需要通过“科学”来强盛国力、摆脱落后局面。我国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基本上沿袭发达国家,现在发表论文也要以英文形式,这无可厚非,因为便于和国际同行交流科学最新发现。直到现在很多学者面对全是中国学生做讲座时,还经常会冒出英文单词,否则好像显示不出高水平,其实这就像《围城》里面所讲“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根据中国科大毕业生回忆,虽然钱学森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长期教授多门课程,但与现在许多在国内讲课的“海归”不同,在给学生讲课时从不掺杂任何英文单词和语句。大师自有大师的自信。若干年之后,老外在讲课时一定要内嵌中文词,否则无法体现与世界一流接轨,那时咱们的科学才是有足够自信了。

       科学研究,就是“物穷理,是格物;求至乎其极,是格致”。现在的科学研究是官方行为、职业化行为,“民科”基本无市场。与学科建设相反,科学研究高度细分化和专业化。早期的西方科学寄身于自然哲学之中,例如牛顿的代表作是《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现在很难出这样的全科型科研工作者和科学研究成果,需要多人合作于某一专业领域才能得到新发现,“海边的贝壳”基本被人捡走了,需要到深水区去找。
       学科发展越来越宽泛,科学发展越来越细化。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研究,实现知识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目前高校学科和科学做的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340300.html

上一篇:做袁隆平式的科研
下一篇:科技发展的未来
收藏 IP: 140.206.93.*| 热度|

24 王涛 夏炎 孙颉 康建 吴超 王世立 谌群芳 周忠浩 农绍庄 陈万浩 崔锦华 刘浔江 林燕丹 郑强 曾杰 黄永义 吴斌 刘忆宁 闻宝联 潘发勤 谢钢 杜永军 王启云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