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五十载论文情深, 半世纪水稻逐梦 精选

已有 5792 次阅读 2016-12-29 11:39 |个人分类:《科学通报》|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袁隆平

作者:安瑞 (《科学通报》编辑部主任)


袁隆平,这一响亮的名字几十年来在我国家喻户晓,在科技界,他是真正的“明星”。“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论文发表50年后依然光芒四射,在期刊界,这为不朽的“经典”。2016年,恰逢《科学通报》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50周年。年初,高福主编提议我们编辑出版杂交水稻专辑纪念这一重要事件。4月,我们到长沙拜访了袁隆平先生。半个世纪过去了,袁隆平先生与他的这篇开山巨作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缘?这篇论文的公开发表有何重要意义?其背后的故事对当代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工作者带来哪些启发和思考?下文是对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拜访以及半个世纪后作者的所想、所思和所感的忠实记录,以飨读者。

晚春四月,长沙的天气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如约来到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助安排此次拜访的辛业芸老师早早出来迎接我们,告知我们袁先生因为眼睛刚做过手术,不太方便到办公室,因此直接带我们到袁先生家里。

走了不一会儿,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个幽静别致、景色宜人的院落,假山流水,绿树红廊,错落有致、相互映衬,仿佛渗透着院子主人的一种闹中求静、高雅致远的心境。因为前一批客人还未离开,我们便饶有兴致地在园中欣赏起了美景,揣测着居者的心境和行止。十几分钟后我们被邀请进会客室,正琢磨着袁先生会何时现身的时候,忽然身后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伴随着典型的湖南口音,看我像不像黑老大?原来,身穿白色西服,戴着墨镜的袁先生已跟在我们后面走进来,这样的打扮,确实太像电视中的黑老大形象了,我们大家同时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的交谈也就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


高福主编和袁隆平先生

《科学通报》是很有权威的

袁隆平先生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是《科学通报》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之一。1966228日,该论文在第17卷第4期发表;415日,经编辑部摘译的英文在《科学通报》外文版第17卷第7期发表。而1966年也恰好是外文版的创刊年。一个月后的516日,五一六通知获得通过,全中国正式掀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受此影响《科学通报》中、外文版从1966年第13期起停刊,直到1973年和1980年分别复刊)。论文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首先要解决大量生产杂种的制种技术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育性。该文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国内外瞩目。袁先生对这篇文章是一直怀着深厚而独特的感情的。

高福主编首先向袁先生表明来访的初衷:袁先生,我们是来专程拜访您的。您的论文在《科学通报》发表50周年了,我们今年想做一个纪念专辑。接着,他又补充道:《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说过,要让中国的科技期刊与中国的科学一起成长,因此在我们做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希望推动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共同进步。在介绍中,袁先生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起来:《科学通报》是很有权威的。作为编辑,我们对袁先生对期刊的肯定深感荣幸。


袁隆平先生和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当期的中、外文版《科学通报》

说着,高福主编将编辑部仅存的一本当年论文发表的原版刊物递到袁先生手里。袁先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当即翻开了论文,并畅聊起了当年的故事。那时他作为湖南安江农校青年教师,通过对水稻的多年田间观察和试验,发现了具有雄性不育的几株水稻,并将论文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很幸运这也成为文革前期刊发表的最后一批文章之一。袁先生说,他的杂交水稻在动荡的文革期间继续得以研究,在非常困难的时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高层领导的关怀,与这篇论文的及时发表是密不可分的。交谈中,另我们很惊叹的是,袁先生对当时发表论文的期刊年卷,以及得到了40不菲稿酬等细节还记忆犹新。袁先生和我们谈笑风生,我们也约定回京后将制作该论文的高仿本赠送袁先生留存。

他的杂交水稻工作是超一流的

接下来,高福主编向袁先生介绍了他近年组织翻译的一本书,名为The Beginner’s Guide to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A Life in Science”(《通往诺贝尔奖之路》)。该书的作者是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澳大利亚学者Peter Doherty教授。他在序言中写到: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中国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一个获奖团队。其实,如果有农业诺贝尔奖的话,恐怕袁隆平先生早就得了。他的杂交水稻工作是超一流的。我至少认为,袁先生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不二人选。高福主编随后将Peter Doherty教授签名的书赠送了袁先生

高福主编谈到,该书是在2013年出版的,当时举国上下还在为何时、谁将为我国摘取首个本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议论和期盼着,也因此Peter Doherty教授写了前面一段话。两年后的10月,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研究员就因为对青蒿素的卓越研究而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所在的研究团队的首篇关于青蒿素结构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也恰好是首次通过《科学通报》向世界宣布的。期间,袁先生也提到自己也曾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有效提名人

高福主编说,该书的作者是1940年出生,76岁了,“Younger than me”,袁先生风趣地说,我是1930年出生。高福主编认为,袁先生虽然还未获此奖项,但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贡献是受到国内国际科学界的共同高度认可的。如果将袁先生的贡献放到历史长河中来看的话,一定是更加有意义和更加巨大的,而不是仅在于某一阶段或时期。像袁先生、屠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几十年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而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不但引领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更是为社会、为全人类谋了福祉,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支持我国本土期刊的发展。这在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今天,为我们年轻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高福主编说到,下一步我们也要继续推动期刊的进一步发展,让《科学通报》更好地助力中国科学家创新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袁老师最讲究文字了

时近傍晚,因为接连会客,加上眼睛尚未康复,袁先生看起来略显疲惫,我们也将结束此次拜访。临别时,高福主编也再次讲了来访的目的。

他提到,来长沙的飞机上,他还在认真学习袁先生的论文,并赞叹写作非常精炼,逻辑性很强,接着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但因人工杂交制种困难,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利用。显然,要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先必须解决大量生产杂种的制种技术,从晚近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趋势和实际成果来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这是非常经典的论文写作方式,先描述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讲如何解决问题,这对我们如何写好科技论文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作为范例讲给学生,现在很多学生是不会写科技论文的。袁老师最讲究文字了! 经过袁老师手的文字没有多()。说到这儿,经常帮助袁先生整理文字材料的辛业芸老师马上做了补充。由此,袁先生对文字写作的严谨和缜密,也非常值得我们期刊编辑们认真学习和仔细揣摩。


袁隆平先生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上签名

你是山西人吧?” 会谈最后,袁先生好奇地问起了高福主编。当得知他猜对的时候,又补充道: “山西人爱吃醋山西人吃醋有双重意义,这隐含的另一重意义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起身道别时,袁先生很高兴地应我们的请求在当年文章上签名。我们的高院士长得很帅,随着袁先生对高福主编的一句夸奖,我们到访的每个人也在笑声中与袁先生合影留念。《科学通报》纪念专辑出版后,编辑部会将该专辑作为一份特殊礼物赠送袁先生。

拜访后记

愉快而短暂的拜访结束了,但其一幕幕情景已深深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年近86岁的袁先生依然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交谈中他提到最多的是杂交水稻,而高福主编则讲述了他带队前往西非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故事。科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家们关于科学研究的话题是讲不完的,而科学精神、科学追求则是相通的。科学家们为求真、求实而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淡定,为攻克科学难题而表现出来的不畏困难、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为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显现出来的追求和精神,带给我们深深的启发和思考。我们也衷心祝愿“85的袁隆平先生早日实现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2016年4月25日编辑部拜访袁隆平先生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为: 曙光、安瑞、袁隆平、高福、殷刚、辛业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23904.html

上一篇:袁隆平科学思维之我见
下一篇:从图像史料走进古埃及世界
收藏 IP: 125.33.8.*| 热度|

9 李颖业 史晓雷 黄永义 高建国 张晓良 邱趖 罗祥存 xlsd biofans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