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家人在电话中说,“你没有写文章投稿吧。知道结果就一点儿也不难啦,谁都能算。审稿的都是专家啊”。我说,“还没有呢,等都贴完了再写文章。你别想那么多。科学网博文贴了48 小时就不能改,可以做证明的”。家人还说“写不写文章无所谓的,……”。好象我现在写的就不是文章,真是有趣呢。
1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第五章第二节是“夏、商、周的尺度”,其中在“三 历代对夏、商、周尺度之探究”详细介绍了各家说法(PP 68-70),给出清朝学者推导的周尺长 18.8~25.9 cm,计有十种。最后写道
“青铜器一定依据尺度设计”,信念所在,可以一天接着一天地测算青铜器图片,直至确定周尺21.5 cm,精确至 1 mm。上篇博文“从青铜器确定尺长的困难所在”,就是常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不过,祖父的口头禅是“眼怕手不怕”——真下手去做,事情总能成的。祖父享年84岁,在我大学毕业之前离世。三十六年已经过去了。倘若真有在天之灵,祖父读了我的文字想来也会含笑点头吧。
2 曾有博友留言“可以考古去了”;答复当然要恭敬:“哪能呢,考古可是专业活儿。我只是用些小学算术啊”。不过,真可以说“知道了周尺长21.5 cm,也能考古啊”。看了两个例子就知道怎么做啦。
蟠虺纹鉴高34.3、口径42.5。一尺六寸是34.4,因而高度是整尺寸。出沿不是器物主体,口径不会是整尺寸的。外侧有纹饰——阴刻外范而成,基准长度不易得到,可以先看内径。量测书上照片有外径24.7、内径22.5,比例计算的实际内径 38.71,正好一尺八寸。
图上量出底圈外径12.3,计算的实物长度为21.16,比一尺少3.4 mm。不过,您当然知道照相机在上方高处,照片底下有些变形,于是就做出判断“底圈直径一尺 21.5”。基于高一尺六寸,您还知道底圈高二寸、耳环直径四寸,等等。如果藏品介绍能给出两个水平方向尺寸,那就可以准确估计照片变形啦。可惜没有。
蟠虺纹(缶霝) 高32.5,口径24.6。这样的口径不会是器物的基准长度,真不必计算呢。基于图上测量,颈部直径(96/136.5)*24.6 = 17.30,比八寸偏大1.0 mm 不必介意,底部直径估计也是八寸。照相机似乎距器物较近,腹径的左右两侧端点在图片之后,实际长度应稍小于图上量测宽度的计算值41.45,估计为一尺九寸40.85。图上量测应设想出器物的剖面图。当然,见到实物才好呢,可惜不能;不过,书上、网上的青铜器多着呢,变形不明显的图片才值得花功夫测量计算—— 选择证据也是不得而已啊。
高32.5比一尺五寸32.25 多2.5 mm ,来自口沿的厚度——实际厚度未必精确至2.5 mm,得测量才知。这与范铸方式有关,此前已说过多个类似器物。
颈高二寸半,胸高三寸半,腹高九寸,耳环直径四寸。请注意,竖向存在显著的视错觉,需要实际测量才能判断尺寸呢。
现在您可以说,“这两件都是周代的器物,按照尺长21.5 cm设计,好象不假”——当然不假啊,故宫博物馆的藏品呢。书中和网上都有,前面已做了链接。不过,拿把尺子考古是规范的技术活儿,做不了几天的——别人看了就会。
张光直先生的两本书是七年前在本地新华书店(?)购买的,一直没有细看;现在也只是快速阅读局部内容。其他书籍都是从本校图书馆借阅的。承蒙馆员帮忙办理手续,将教师阅览室中《故宫青铜器图典》借回扫描图片。照片中的两册《中原文化大典》重 5.5 kg,仅介绍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另借有介绍玉器、陶器和陶塑各一册。杜迺松先生《青铜器收藏鉴赏全集》中器物都有具体的馆藏地,已从中选择约五十个器物说明周尺21.5、商尺19.7;谨表谢意。
3 器物实际情况复杂呢,再略说几句。下图左侧勾锯形兵器长34.4,一尺六寸整;而人面匕首长25.1 比一尺二寸短8 mm,或许缘于根部的缺损。这两件是从《故宫青铜器图典》复制的,网上没有介绍。
春秋后期的少虡剑长54剑锋断缺,不然就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相当;后者长55.7二尺六寸欠2 mm, 茎长 8.4,剑身长 55.7–8.4 = 47.3 则是二尺二寸整。不过,若您收藏的战国铜剑全长以及剑身都尺寸不整,那也不必着急——许多铜剑都是尺寸不整。剑是特殊的青铜器,要长度精确到 1 mm 可不容易呢。当然,精确到整尺寸1 mm 的宝剑也是不少。
注: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的介绍缺少“茎长8.4”,此处参考
陈振裕先生自选文集《楚文化与漆器研究》中文章“精美的吴越青铜剑和矛”,
文中另有越王者旨於赐剑 53.7二尺五、越王盲姑剑60.3二尺八、越王州句剑 和吴王夫差剑 58二尺七、工季子剑45.2 二尺一 等,都是整尺寸;吴王太子姑发剑36.4 一尺七寸欠 2 mm,吴王夫差剑58.3二尺七寸过2.5 mm、吴王光剑54 二尺五寸过2.5 mm 等,大致也是整尺寸。尺寸不整者当然要多些,但尚未核实图片而暂不能具体讨论。不过,吴越使用长21.5 cm的周尺是肯定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