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港城地方文献,荟聚德平书店

已有 2897 次阅读 2020-8-17 18:37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地方文献, 德平书店, 连云港

    作为图书馆人,对书及与相关的事物情有独钟。8月15日,一家人到民主路步行街闲逛,发现了一家书店——德平书店,进店转了转。我重点留意了连云港地方文献收藏,成体系具规模,肃然起敬。

    8月16日进一步通过网络了解该书店及店主,果然事迹不凡。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加了店主的微信,并告知:“我昨天下午过去转悠那一阵,贵店正在组织读书会,民国收藏区域未浏览,另找时间再了解。我是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对您所做的工作深表敬服!我对连云港地方文献曾做过粗略了解。从我目前了解情况,您那边可能是最用心的,藏书数量和质量属最棒的。时下,实属难能可贵!您那边,作为民间力量对连云港地方文献的收藏,涉及多个方面。种种原因,我所在的高校图书馆,对这块工作不够重视。理论上来讲,由于合并了连云港多所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也应具备一定规模,实际上,即便有也是星散的。通过图书馆业务管理集成系统能找到的,数量非常有限。连云港市图书馆这方面做的比我们好,通过地方文献征集等途径,收藏有数千种,初具规模。今后我们学校若有老师需要利用地方文献做研究,我会建议不妨到您那边看看。”8月17日上午我特意再访该书店并与书店主人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分别时店主李文伦先生还赠予笔者一套《文伦丛书》(共6册)。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民情、社会现状等方面的真实反映,具有历史传承的功能与价值”,上述表述达成了较为广泛地共识。地方文献建设,理应是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地方文献需求本身也是存在的,不时有教师和学生咨询,侧重关注统计年鉴、地方志等等。2018年,所在高校有老师承担编修地方志任务,专门找上我,我算尽心尽力做了若干工作,在相关参考资料搜集与初步整理方面着力较多。给我的印象是,自身所在图书馆有用的、能用的资料非常少,我自身通过孔夫子旧书网采购了一批参考价值较高的图书类文献,并想方设法利用地方志数据库、年鉴类数字资源。此外,还通过网络利用江苏省方志馆资源,有连云港志书56种,可资编修所编方志参考的有37种。对于地方志编修,数字化方志与印刷型文献相结合使用效果更好。种种原因,数字化方志摘录摘编时,信息标引质量影响检索效率及准确性,字符识别的准确率参差不齐,印刷型文献便于精读与核实查考。

    关于地方文献的认知,特此摘录图书馆学家骆伟先生的观点,以期增进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地方文献学是一门以文献学原理为基础,广泛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编篡学、史学、方志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特定区域文献的产生、分布、集聚、整序与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有关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群体活动方式的记载物,凡是在文献内容、人物及著述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各种出版物,均可称地方文献。地方文献范围和内容应包含三个方面: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及著述、区域出版物。区域事物是地方文献的核心,区域人物及著述为主体,而区域出版则为条件,三者构成一个整体。(摘自:骆伟著.地方文献学概论._澳门:澳门文献信息学会,2008.12.)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认为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 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 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 、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 凡有历史价值的, 即‘断简另篇’‘片纸只字’, 也在收集之列”。(引自:杜定友.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C].文献出版社, 1983:91.)

    我从事图书馆工作20余年间,实际参观走访过各级各类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为数不少。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我认为做的好的图书馆不是很多。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环境下,受到诸多影响和冲击。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激增,但利用率一年不如一年,部分原因是由于管理与服务过于“粗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所欠缺所致。某高校图书馆,馆藏地超过80处,分布多个校区,不同馆藏地开放时间不同(甚至有一定比例不开放)。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紧张,图书检索、借还等服务为自助服务。如果您要检索地方文献,该如何检索与利用?地方文献分类五花八门,馆藏地分布眼花缭乱,假如咨询图书馆员得到的很有可能是不清楚、不知道,能够获得进一步指导与帮助的概率很低(找对人,可能会有所收获,但得碰运气)。地方文献的采选有其特殊性,往往难以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其中,面向社会征集与募捐是较为常见的工作方法,征集与募捐是辅助办法,更可取的办法是要有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努力给人留下懂书、爱书、护书的好印象。宣传确实很重要,至少应让所在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知道在做地方文献征集与募捐工作。此外,地方文献的收藏还得看机缘。我知悉一家连云港一家旧书摊主,曾经收集到为数不少的地方文献,经进一步了解,如今大多已售卖,所剩无几。孔夫子旧书网上能找到的连云港地方文献资料越来越少,而且相当一部分价格不菲。

    德平书店实际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网红书店”。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少,简略概述如下。坐落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民主路步行街162号的德平书店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创始人冯德平在板浦镇经营多年,三十年代未因日本飞机轰炸板浦而迁址新浦民主中路海昌巷,2013年民主路改造期间,连云港书店总经理李文伦从德平书店老员工口中了解到德平书店的情况,于是开始着手恢复这间老牌书店,重新挂牌后的德平书店一直以普通书店来经营。多年经营书店对图书的情感、对历史文化的情节,特别对德平书店这一样一个老牌文化品牌的敬畏,李文伦希望能够把这个老字号书店保存下来,并同时思考新的经营思路。民主路老街、德平书店的历史文化以及做了多年的公益活动给了李文伦灵感,他想到了传承老旧古书,以公益平台的方式抢救不断流失的老旧古书,能让老旧古书得以保存。现德平书店一楼为连云港市作家作品展览馆,二楼为连云港市民间老旧古书博物馆,有老旧古书2万余册,从民国起至20世纪初的图书都能在这里看到。德平书店的老旧古书主要来源为库存书、置换、收购与捐赠。1958年出生的李文伦先生,从1995年创业直到今天,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三分之一的企业利润用来做公益,帮助了无数人;三分之一的库存书籍用来捐建图书室,让更多想读书的人有书读;三分之一的可支配时间奉献给自愿服务,温暖着海州,也温暖着港城。李文伦先生获得了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江苏省首届十佳最具慈善行为奖、连云港市首届道德模范、感动连云港市十大人物等荣誉,可谓硕果累累,功不唐捐。

    在我看来,德平书店荟聚港城地方文献,关于连云港这座城市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凡有历史价值的,均在收集之列。它已不是普通的书店,它实际履行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部分职能,有担当有作为,门楣有“连云港历史文化资料馆”“老旧古书画收藏博物馆”,还悬挂着“连云港市大中小学生校外老旧古书参观学习基地”“连云港市作家创作采风基地”“连云港市档案局连云港市档案馆德平工作站”等牌子。这里的图书可以免费查阅,部分可以出售(注:部分是成体系的收藏,不出售),提供阅读场所,是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同时二楼也可以举行读书会、讲座等活动。除了图书之外,还有许多特色收藏(老物件),比如图片、票据、磁带、奖状等。

    港城地方文献,荟聚德平书店。悦读书香港城,畅享城市文明。幸甚至哉,一见如故!

    



延伸阅读:

1 最美慈善人物李文伦

http://www.lyg01.net/news/lygxw/2015/0521/12767.shtml

二十年三分之一时间奉献给社会风气净化事业;二十年企业每年经济利润分额三分之一奉献给社会受助的弱势群体;二十年三分之一的销售书籍不是变为资本积累,而是变成漂亮书屋,让其流进学校、社区、军营,在茫茫的商海人流里,你很难认识他,但他的名字却在学生、市民、士兵和贫困群体中成为三分之一的潮哥!


2 连云港民间老旧古书博物馆——德平书店

https://new.qq.com/omn/20190217/20190217B0XOEV.html

现德平书店一楼为连云港市作家作品展览馆,二楼为连云港市民间老旧古书博物馆,有老旧古书2万余册,从民国起至20世纪初的图书都能在这里看到,其规模在全国都为罕见,老旧古书巨大的文化价值不仅吸引了许多书迷、游客,还有很多名家学者。


3 连云港德平书店时隔59年“重出江湖” 实行夜间阅读模式

http://www.soupu.com/news/592761

继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后,全国各地多家书店相继延长营业时间。在连云港,有着多年历史的德平书店,在今年重新开张后,也坚持把晚上营业时间延长至九十点钟。在港城,民营书店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如何能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做到社会效益最大化?港城人需要什么样的夜间阅读模式?就此笔者进行了探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46754.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27期 20200814)
下一篇:有一种牵挂叫文丰笔健
收藏 IP: 117.92.101.*| 热度|

1 刘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